简介:作为晚生代作家群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何顿几乎从写作的一开始,就把审美目标定位在对当下生活形态的描述上。他的全部小说,似乎都在演绎这样一种艺术理想:跟踪并展示物质时代对人性的褫夺过程,细摹人们的生存理想和诗意情怀在经济利益瓜分中逐渐溃败消解的状态,为知识分子告别既有的人文操守和文化良知而鼓噪,为形而下的实利追逐者寻求某种合理的生存形态,树立务实而全面的价值观念,从而使自己的小说成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最为直接也最为可靠的记录。尽管在何顿的某些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简介: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界百花绽放、异彩纷呈,在种种文艺理论各领风骚的文学批评场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思想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经典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它的分析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因而,它为观察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宏观政治学奠定了基础,为研究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生产与运作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蕴涵了极其丰富又极具研究价值的子视域。可以说,不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都成为了各种理论和实践分析的起点,文学理论研究亦如是。
简介:在当代英美文学理论界,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毫无疑问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以其《文学原理引论》(1983年)一书而蜚声英美文学理论界,并以其睿智、诙谐的文风赢得了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因此该书自面世以来热销不衰,以至于哈佛商学院竟然把此书列为成功营销的一个案例,各大学的英美文学系也将其指定为必读书,
简介:官司最新判决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中级法院近日作出判决,认定由作家虹影所著的长篇小说是色情的和诽谤性的,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回应各种问题与现象的立场和姿态。无论是1970年代的文本科学建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伊格尔顿都注重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解构的思维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当前政治处境的关注。
简介: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以讥诮隽永的语言和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使《纯真年代》成为表现人生挫折与绝望的成功之作。她借助背景,隐喻男女主人公们的命运和性格,并通过物体意象,极有分寸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与意念。循此,本文探讨了《纯真年代》象征艺术的两个方面:背景象征、物体象征。
简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忧郁、感伤为抒情主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自我分裂、心理病态的多余人形象。郁达夫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他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的吸收密切相关。但他只是将外国文学作为认识、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通过梳理郁达夫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剖析其人物变态人格中的异域因子,为更全面认识中外文学交流中借鉴与创造的关系,提供一个具体的范例。
简介:自1990年代起,特里·伊格尔顿的一系列关于爱尔兰文化研究的著作陆续出版,包括“三部曲”《希斯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疯狂的约翰与主教以及关于爱尔兰文化研究的其他论文》、《19世纪爱尔兰的学者与反叛者》,同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亦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中。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是法国女学者奥波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女性主义理论与生态运动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男性压迫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之间的双重对位与多元联系,都源于压迫性的父权制。在父权制社会,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所以,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可看作是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简介:要将历年来各种版本的《理发师陶德》故事看完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个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与"开膛手杰克"嫁接而成的复仇型变态杀人狂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830年代,当时以惊悚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而陶德这一人物到了1850年代就已经为人熟知。
简介:按着美国学者杰姆逊的说法,“到了今天,踏人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由多方力量所构成的放任的领域。在这里,只有多元的风格,多元的叙述,却不见常规和典范,更容纳不了以常规典范为中心骨干的单元体系”。打破单一僵化的理论思维、倡导多元论的理论观念曾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简介:运用伦理学术语"斯芬克斯因子"分析,《洛丽塔》的悲剧正是小说人物身上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相互冲突,并被兽性因子控制而导致恋童癖、乱伦等的一步步堕落,最后以奎尔蒂被杀,洛丽塔逃跑、嫁人、死亡,亨伯特被抓而后猝死而不得不终止的伦理悲剧。纳博科夫以"死亡"来安排主要人物的结局说明,如果兽性因子同人性因子分离开来,自由意志不能自控也不能他控,即使人性因子最终逐渐回归,小说人物也改变不了被毁灭的命运,小说的伦理教诲意义和作者的道德伪饰也得以体现。
缱绻与决绝——何顿小说论
读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
论伊格尔顿的文本科学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批评观
《K》引发文学与法律对话
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确立——基于伊格尔顿对本雅明解构思想的接受维度
析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象征艺术
郁达夫“沉沦”情结中的异域因子
特里·伊格尔顿爱尔兰文化研究中的去殖民策略论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
《理发师陶德》:伯顿版电影与音乐剧的比对
理论之后的批评旅途——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观念的文化解析与批判
从《洛丽塔》看斯芬克斯因子的冲突与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