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语言根植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同一社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言语行为习惯,运用了约定俗成的语言模式、语法规则和能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词汇和句型,这些因素形成了语言使用者表达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和世界观.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因此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就是该语言反映的基本成分.“理据”作为事物现象所以得名的道理和依据,反映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可论证关系.Ulmann(1962)认为,词的理据性主要有三类:1.语音理据;2.形态理据;3.语义理据.汪榕培老师将词源理据作为一个补充,张维友老师提出了词汇具有文化理据.基于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遵循着约定俗成的法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语言的词汇、形态和句法的形成,无不记载一个民族的社会状态、政治模式、经济文化信息,文化理据的认知既建立在词的形态结构上,或叫词外理据(郭佳).因为词与语法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的,且英语的句法结构反映出英美人思维的客观性和理性;文化理据的认知还建立在词的语用功能上,词义的变化因文化模式、民族情绪、群体特征等等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方式实现.因此,词汇学课堂应成为创建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重要实践场所.
简介:近年来,对把字句的回避问题有一些新的观点和讨论。研究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区分回避的不同含义,即对偏误现象分类意义上的回避和学习策略意义上的回避。其次应明确判定回避的标准,即在特定语境中必须使用把字句而未用,以避免出现扩大把字句回避范围的后果。第三,以母语者也很少使用的致使类把字句的使用率低为据来证明二语者回避把字句理由并不充分。第四,关于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应在同质性的前提下进行讨论。第五,研究方法各有长短,并无优劣之分,应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以使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第六,开展学术批评非常必要,批评者应对被批评者的观点和相关事实有全面、准确的了解与把握,以确保批评的学术价值。
简介:本文重点讨论语用为纲在教师培训环节“怎么做”的问题。作为语言学习四大环节之一。教师培训和教学活动是保证语用大纲、课程和教材中所包含的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如何把抽象变具体,把隐性变显性,关键在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模型,本文介绍的特别课型“语言文化实习课”是这方面的尝试。主要观点包括:(1)在理念上,确认语言结构为手段,语言运用为目的;(2)在教学过程中,确保语用为纲的原则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3)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验证并最后确认行之有效的模式,把语用为纲的原则落到实处。这是在华语二语教学中继测试、课程设置这两个环节之后又一个落实语用为纲理念的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