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于2008—2016年山东省1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两化融合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两化融合水平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联动效应对区域创新存在两化融合水平的双重门槛,且当城市的两化融合水平跨越第一门槛值时,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空间联动效应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程度;当城市的两化融合水平超过了第二门槛值时,二者所产生的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程度会有所削弱。因此,为了有效利用两化融合渠道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发展,政府应从推动地方信息网络产业的纵深发展、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与专项资助、加强全面信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等视角出发。
简介:近年来,以日本7-Eleven为代表的零售商大力开发“区域限定型”自有品牌。从商品开发角度入手,利用日本三大连锁便利店的公开数据,通过聚类分析等手法,分析了“区域限定型”自有品牌战略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区域限定型”自有品牌战略是以区域资源的品牌化为基础,由零售商主导并与当地政府、餐饮店、教育研究机构等区域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研究发现,“区域限定型”自有品牌开发呈现出“地产地销”“迎合区域嗜好”及“区域性+α”等多种价值诉求,且零售商会根据自身竞争地位及自有品牌的市场规模对其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此外,从零售商主导的角度,为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介:基于200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的环境规制效率;基于Theil指数法,测度了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环境规制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效率空间分布呈阶梯状分布格局,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2)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总体上有较大波动,但近年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从区域内差异来看,西部地区内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内差异最小;而在区域间差异上,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最大、东部与中部之间差异最小。(3)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对环境规制效率的提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四个指标与环境规制效率呈负相关关系。(4)分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度两个指标在三个区域中均与环境规制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环境规制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要实行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等建议。
简介:本文以我国在部分省市调整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为外生政策冲击,采用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排污费在污染减排方面的有效性,以及排污费的减排效应是否存在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能够显著降低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排污收费制度对于抑制我国污染排放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还发现提高排污费只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起到了显著的减排作用,并且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更大,然而对于西部地区,虽然提高排污费也有减排效应,但并不显著。由此从总量减排目标出发,建议设置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环境保护税税率。本文的研究结论对2018年我国开始实施具有区域差别税率的环境保护税提供了经验支持。
简介:长江经济带建设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溢出效应,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基于1992-2013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总体上呈显著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始终大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且贡献率不断上升,因此,上、中、下游区域间差异是造成长江经济带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VAR框架下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简介: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省级投入产出表等数据,从制造业的服务业中间投入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并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与人均GDP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北京、上海外,我国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制造业对服务的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与人均GDP的关系各异,呈现出正相关性(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技术研究业)、负相关性(公共服务业)、U型(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保持不变性或稳定性(如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住宿餐饮业)、不确定性.要从积极推进城镇化、拉长制造业产业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力求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助推制造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