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和微观银行自身的角度入手,结合已有文献和最新大数据技术应用现状,形成多样化的风险指标来源,以月度为时间单位,以省市为样本区域分界,构建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区域性风险指标体系。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大规模和多维度的历史数据进行建模挖掘。从理论上探索商业银行区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预测区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商业银行预警及防范区域性风险提供技术指导,为金融管理部门非现场监管提供数据来源。
简介: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简介:区域经济的增长需要高等教育的合理投入,也需要产业的创新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构建高等教育投入和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模型,运用成对样本T检验分析方法,对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高等教育投入和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沿线各省市高等教育投入和产业集聚水平的优劣情况,得出沿线各省市之间高等教育投入和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状态,研究发现:一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高等教育投入与产业集聚水平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共轭关系不稳定;二是高等教育投入和产业集聚水平"两轮"整体的协调性优劣依次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下游城市>上游城市。因而,根据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投入和产业集聚水平的具体情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发展对策。
简介:选取中国各省市2007—2010年面板数据对工业企业异质性特征与地区碳排放强度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业人员规模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而企业效益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通过降低能源排放强度、产生减排效果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排放强度,通过节能与减排双重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工业企业效益提高了单位资产期望经济产出,没有很好地抑制非期望碳排放产出,无法降低碳排放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