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大陆法上通行做法不同,我国《民法总则》对意思能力采全面抽象考察模式,理论上亦有"全面抽象说"支持。司法实践虽自发对意思能力进行个案考察,但因缺少明确的规范指引,实际在行为能力判断层面形成了"意思能力/实施法律行为能力"的二元化评价标准。"全面抽象说"对意思能力的功能与性质存在片面解读,其正当性亦难经推敲。行为能力仅能对意思能力做部分抽象,且此过程仍须借助对后者的具体考察。二元化评价标准混淆了行为能力判断中的因果关系,将对法体系的安定造成破坏。实证法体系中的意思能力应定位于行为能力、法律行为及成年监护三重维度。意思能力为类型概念,应以意思要素为其评价核心。在行为能力层面,经解释论区分《民法总则》第21条第1款和第22条中不同行为能力状态意思能力的考察标准;在法律行为层面,经《民通意见》第67条将意思能力确定为法律行为的效力性要件,弱化行为能力对意思自治的绝对约束;在监护法层面,应综合意思要素的独立程度及精神能力的瑕疵状况,构建各行为能力类型项下具体的意思能力类型。

  • 标签: 意思能力 行为能力 成年监护 意思要素
  • 简介:作为'初级'立法授权条款支配的'次级'立法,配套立法现象彰显立法主体之间认识上的主客体关系、地位上的主次关系、时序上的先后关系、效力上的层级关系以及内容上的衔接关系。配套立法承载着保障法律实施、促进科学立法和完善法律体系等实际功能。同时,配套立法亦应遵循既定的授权原则和特定的运行规律。配套立法权的滥觞,不仅不利于法律的实施,而且还会破坏立法秩序、伤及法律的权威,甚至还可能动摇一国统一的法制原则。在现代法治条件,配套立法行为不能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其加以规制。

  • 标签: 配套立法 授权依据 “次级立法” 保障手段 规制模式
  • 简介:<正>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监听等特殊技术侦查措施制度的建构,而监听制度更是重中之重,作为一种与公民宪法权利和个人隐私密切相关的诉讼制度,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配置的平衡、能否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标。从世界各国立法及实践来看,对监听进

  • 标签: 立法研究 技术侦查措施 公民宪法权利 权利配置 令状 打击犯罪
  • 简介:从普通法法理学的“技艺理性“概念出发,能够得出司法职业化必要性之结论。司法是一门技艺,法官要承担其职能,需要具备技艺理性。技艺理性由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构成。获得后_类知识,须依靠司法职业化的种种制度设计。同时,只要制度设计得当,司法职业化并不会导致司法神秘主义,司法职业化本身也内含了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

  • 标签: 技艺理性 法院 司法职业化 司法改革
  • 简介:本文结合现今IT领城最具影响力的云服务模式,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组织模式入手,提出了基于云的竞争——垄断适当结合的整体组织模式,并阐述了管理组织的性质和特点,以期对著作权集体管理事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 标签: 著作权集体管理 数字化 云模式
  • 简介:以商谈的视野观察,民事诉讼诚信原则所体现的是对主体言语行为之陈述真实性和表达真诚性的要求,且不仅是对当事人的要求,也应当是对法官的要求。但是从我国确立诚信原则的规范结构来看,立法者增加规定的新《民诉法》第13条第1款的主要目的是约束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在实务中,诚信原则规范的适用有着宽广的自由裁量空间,应在制度上对法官适用诚信原则规范的行为进行规制,抑制法官滥用诚信原则规范或怠于适用诚信原则规范的行为。

  • 标签: 商谈 民事诉讼 诚信原则
  • 简介:人工智能时代,由源源不断的数据驱动的算法已经成为新的权力代理人.然而,对算法的监管仍依照传统路径,在结果监管的思路指导,进行事后的内容审查,由网络平台承担法律责任.机器深度学习和自动决策技术的发展超越了结果监管思路的制度假设,给传统监管路径带来严重冲击.应及时树立以风险防范为目的的监管思路,实行内容与算法并重的双轨审查机制,以及设立平台责任与技术责任双轨并行的责任体系,并对算法的生产性资源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进行合理限制.

  • 标签: 算法监管 平台责任 风险防范 技术责任
  • 简介:公证是一种由社会公信层组织供给的信用公共产品.其基本功能定位于满足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安全的需要.安全感也被孟德斯鸠认为是自然法中的第一条原则。这也就是我国公证立法开宗明义所宣示的“预防纠纷与减少诉讼”的立法目标.对于公证所提供的这种“安全保障”价值.有学者将其誉为“法律制度的第二个目的”。

  • 标签: 公证制度 社会视野 和谐 孟德斯鸠 交往过程 公共产品
  • 简介: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刚性准则,作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可以出自国家,也可以来自民间;可以有国家强制力威慑,也可以由社会组织保障实施。全球化进程是在缺少世界政府干预的背景展开的,这就为全球社会有机体充分发育提供了天然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类共同法。人类共同法的产生出于全球公共事务和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它有自己特定的调整领域,不仅不会消弥国家法,反而会与国家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以想象,未来的人类法必然是一幅多元图景,人类公共事务必然仰仗各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

  • 标签: 人类法 全球化 多元统一
  • 简介:传统相关市场界定中,需求替代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着眼于定性分析,但缺乏严谨的逻辑基础。SSNIP测试法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减少了需求替代分析法的主观随意性,被认为是最为科学的相关市场界定方法。数字经济的兴起使得传统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备受挑战。其中,需求替代分析法趋于边缘化,而SSNIP测试法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SSNIP测试法在传统相关市场的界定中以价格分析为基础,数字经济带来的新问题需要对SSNIP测试法进行革新,即从基于价格的分析转向基于转移成本的分析。这种革新方法既排除了数字经济对传统相关市场界定的干扰,又能实现与传统SSNIP测试法的统一,并有可能达到准确界定相关市场的目的。

  • 标签: 数字经济 相关市场 SSNIP测试法 转移成本分析
  • 简介:从上海司法改革三年整体性评价而言,上海司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先行先试和攻坚克难,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就,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现了重点突破,在开拓性基础上确保了试点进程张驰有度,在基于中央底线的基础上拓展了地方司法改革能动空间,在维护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融入了地方治理共识的司法环境构建。取得上述成绩的内在逻辑是,该轮的司法体制改革是在中央的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中央与地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及统筹协调上下级司法机关、司法机关与其他政法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外部的司法体制结构改革、内部的运行机制完善和司法的主体能力建设为三条主线,避免全局性缺失,以"一盘棋"的思路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积极而稳健推进。当然,上海司法改革试点不是短期内一蹴而就,也遭遇到了许多亟待进一步集中攻坚和逐步探索的难点,甚至还存在不少在改革深度、力度上比较难以跨越的障碍。所以,仍然要深入分析被中央肯定的上海样本方案在可复制、可推广以及即将推动的综合性配套试验区过程中的关键议题。基于此,提出上海司改不断完善的空间以及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可复制性的规划方案。

  • 标签: 司法改革 法院 检察院 司改成效
  • 简介:死刑适度限缩得到民众认同已成事实,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死刑深度限缩,直至废除死刑民众认同所需的条件和时机。在死刑认同心理、民意强度及引导死刑民意切入点存在可能误判的背景,应通过民意与法意的人文融合、理性与宽恕的文化根植、引导与沟通的文明互动,以多层推动、分类引导、自然过渡的路径实现死刑改革的民众认同。

  • 标签: 死刑改革 人文 民众认同
  • 简介:公民的言论自由作为一种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他人之尊重,但言论自由必须依赖于发言权之基础且发言之内容应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现代通信工具使言论自由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期的特征,在便利了人们的信息发布与交流的同时,也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向社会公众发布违法信息的不良分子提供了可利用的途径。现代通信工具不仅在公民言论自由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处于与公民其他权利和公权力一种紧张的关系之中。在现代社会,限制假借言论自由而利用现代通信工具传递违法信息的行为,与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并非矛盾。凡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利益、侵犯他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之言论,均应受到相应之限制,对于造成不良后果的言论发布者还应当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 标签: 言论自由 现代通信工具 言论自由限制
  • 简介:五、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一)生命健康权保障——健康保障与疾病防治。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则》,围绕“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从健康水平、疾病防控、妇幼健康、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了25项主要发展指标。

  • 标签: 年度报告 法治建设 卫生服务体系 生命健康权 中国 医疗卫生保障
  • 简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历史背景,按照"科学立法"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刑事立法,使刑事法律协调、科学发展,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律制度的当务之急。一些现行的刑事法律需要修改,以便解决某些规定不协调的问题。深化刑事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抓紧进行《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需要修改;修改后的《律师法》有必要与《刑事诉讼法》相协调;刑事证据两《规定》在贯彻执行中要做好一些问题的协调工作。

  • 标签: 科学立法 刑事立法 协调
  • 简介:不仅形式判断存在于构成要件阶段,实质判断亦存在于其中。若是把此种判断仅仅界定为形式判断,会严重弱化实行行为的功能,引发不必要的理论争论。

  • 标签: 构成要件 实质判断 形式判断 实行行为
  • 简介:国家分离问题是近些年来国际法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2010年国际法院的《科索沃咨询意见》所引发的热议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最近发生的克里米亚公投,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经典案例入手,首先分析了魁北克和科索沃这两个与分离相关的典型案例,同时对相关的国际法概念进行解读,得出当前的国际法并不支持分离的结论。然后对分离问题本身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分离"这项诉求本身至少涉及"民主"和"领土"这两项子诉求,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争端的和平解决;"分离"作为一项争端,基于国际法的发展现状,政治解决方式比法律解决方式更合适。最后,本文谈到了国际法道德化现象对这个问题的影响,表达了对道德化趋势的警惕的态度。

  • 标签: 国家分离 民族自决 分割诉求 争端解决 国际法道德化
  • 简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岛屿及特殊类型岩礁享有不同的法律地位,该条文给出了岛屿的定义却没有明晰岩礁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实践中频繁出现岛礁辨析的争议,而岛礁辨析也是海权争夺的先决问题。明确岛屿的“自然属性”和岩礁的“社会经济属性”是界定二者的关键,从岛礁辨析的法律问题出发,运用国际法学基本原理,结合地理学信息以及岛礁事实经济价值加以详细剖析,进一步细化岛礁辨析的标准,以期在实践中为中国主张南沙群岛的海域主权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岛屿 岩礁 自然属性 社会经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