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就少年这一特殊主体而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恤幼"的传统。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少年的特殊处遇在法律规定和救助机构的设里都存在一定的历史沿革。至清末民初,法学家倡导的少年立法虽然并未实际确定下来,但对之后我国的少年法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当前世界而言,盛行的少年法模式主要为以挪威、瑞典为代表的儿童福利主导一元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刑事司法为核心的一元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儿童福利、少年司法并存的二元模式。从这三大主流模式来看,系统性、全面性与实用性成为了它们的基本共性。比较而言,我国现行的少年法律规定存在缺乏系统性、法律地位不够明确、主导性法律缺失的缺陷。结合世界少年法主流模式的共性与我国少年法的发展现状,构建以刑事为主导,民事、行政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少年法一体化路径成为了我国少年法的必然抉择。
简介: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80后”对同龄青年作家具有迷化现象,迷读者与非迷读者在对同龄作家的认同、迷读者对所喜欢作家的态度、迷读者对所喜爱作家作品的深入了解,以及迷读者和非迷读者对待同一起抄袭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表明,一部分“80后”对同龄作家具有鲜明的迷化特征。这种迷化现象表明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
简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学术研究专著。本书共包含10章,均在社会互构论的指导下,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当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结果进行了讨论。理论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各学科、领域的实证研究统一了概念,避免混淆;二是,在实证研究的推动下,社会互构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实现了操作化,例如,互构、政治教育机构、多主体、政治知识、政治认同、政治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基于社会互构论的假设——互构,协变。例如,路径分析表明,政治教育机构与个体政治态度间既有直接联系,又有经过个体认知加工的中介联系;回归分析也表明,个体的认知特征与政治教育机构产生交互,对个体的政治态度等产生影响。综上,社会互构论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提供了解释,同时,实证研究也廓清了理论,回答了社会互构论所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