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凹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中心凹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区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00名100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BCVA、屈光度、微视野、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平均年龄(46.4±14.7)岁;平均屈光度(-1.02±1.99)D;平均AL (23.22±0.47)mm;平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0.13)mm2。采用MP-3微视野计行中心固视检查,检查结束后设备自动拍摄高清眼底像,并自动计算视网膜中心固视点。通过Nidek Overlay功能性多模式影像平台对包含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图像进行叠加,观察两者位置关系,并测量两者间距离。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屈光度、FAZ面积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受试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均在黄斑小凹范围内,但与黄斑中心凹中心位置不重合。100只眼中,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位于鼻侧、下方、颞侧、上方分别为53、23、15、9只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平均距离为(158.31±71.56)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r=0.140 )、屈光度(r=-0.009)、FAZ面积(r=0.038 )均无相关性(P=0.165、0.932、0.707 )。结论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以中心凹鼻侧多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中度近视眼球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本院眼科就诊患者,共计35例48只眼纳入本次研究,视力情况分布为中度近视15眼,高度近视33眼,使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器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中心凹厚度,将高中度近视人群的眼球黄斑各部位厚度与视力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为224.27±+18.16,中度近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225.19±19.86,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矫正视力正常的高中近视患者,其黄斑中心的视网膜仍保持正常厚度。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不同抗VEGF药物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 2023年2月-2024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八医院眼科老年黄斑变性患者98例,经玻璃体腔应用雷珠单抗治疗(比对组n=48),经玻璃体腔应用康柏西普治疗(干预组n=48),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干预组治疗有效度97.92%高于比对组的85.42%,P<0.05。治疗前,两组裸眼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比对组裸眼视力高于干预组,P<0.05;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雷珠单抗可提高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视力水平,康柏西普可改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透,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达到调节作用。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黄斑中心凹旁孤立动脉瘤病变伴有出血与硬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进程现阶段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多模式影像学研究普遍认为PEVAC是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异常,并伴有黄斑囊样水肿(CME)及硬性渗出。临床易将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3型黄斑新生血管(Ⅰ期)混淆。PEVAC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动脉瘤及CME可在随访中自行消退。激光光凝是治疗PEVAC的有效措施。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研究的进展和理论的更新有望为PEVA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或不合并异常中心凹内层(EIFL)患眼手术前后视网膜内层结构变化和视功能改善情况,初步探讨影响IMEM患眼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90只眼中,黄斑前膜(MEM)分级为2~ 4级者分别为68 (75.6%,68/90)、18 (20.0%,18/90)、4 (4.4%,4/90)只眼。据此将2级设为A组,3、4级合并设为B组。两组患者年龄(t=0.015)、性别构成比(χ2=0.060 )、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F=2.2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4、0.809、0.141 );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13,P=0.000 )。所有患眼均行25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同时剥除MEM及内界膜。观察手术后1、3、6、12个月BCVA、CMT变化以及MEM分级改善情况。手术前后BCVA、EIFL厚度、CMT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手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眼解剖结构的改变情况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手术后1、3、6、12个月,A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50±0.13、0.38±0.12、0.27±0.12、0.19±0.10,平均CMT分别为(364.82±81.29)、(281.65±72.45)、(228.55±55.34)、(182.84±56.13)μm;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6±0.14、0.60±0.13、0.54±0.14、0.52±0.14,平均CMT分别为分别为(455.88±69.60)、(440.18±68.65)、(383.76±65.38)、(371.39±66.60)μm。两组患眼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VA:F=37.913、11.479、24.250、39.013,P=0.000、0.002、0.000、0.000;CMT:F=10.987、39.610、55.789、79.987,P=0.002、0.000、0.000、0.000)。手术后12个月,A组68只眼中,MEM改善至1级57只眼;B组3级18只眼中,MEM改善至1、2级分别为1、3只眼,4级4只眼均无改善。两组患眼MEM分级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不合并EIFL的IMEM患眼具有较好的视力预后和解剖改变的可逆性;EIFL是影响手术后视功能和解剖结构恢复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oats病伴中心凹下纤维化结节患眼的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0日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oats病伴或不伴中心凹下纤维化结节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0例40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年龄均<21岁。根据是否存在中心凹下纤维结节,将患者分为伴中心凹下纤维结节、不伴中心凹下纤维结节(黄斑水肿或渗出),并据此分为纤维化组、非纤维化组,分别为26例26只眼、19例19只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患者双眼黄斑区3 mm×3 mm或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设备自带软件自动处理图像。观察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否存在FAZ边缘吻合血管拱环断裂、异常微血管分支(AMB)。结果纤维化组26只眼均可见自中心凹旁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发出的AMB,长入并破坏FAZ边缘吻合血管拱环的完整性;AMB呈交错缠绕状,纡曲扩张。B扫描像可见中心凹下纤维结节内血流信号,其中血流信号横贯于内层视网膜和纤维结节之间23只眼(88.46%,23/26)。非纤维化组患眼血管异常均表现为毛细血管纡曲扩张及缺损,未见FAZ吻合血管拱环断裂、AMB。结论Coats病伴中心凹下纤维结节时,交错紊乱及纡曲扩张的AMB自中心凹旁血管网发出,长入并破坏FAZ边缘吻合血管拱环的完整性,并向下纵向生长至纤维结节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及其对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数字随机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患者,共计73例;将其中行雷珠单抗治疗的例作为对照组,另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更优(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及其对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数字随机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患者,共计73例;将其中行雷珠单抗治疗的例作为对照组,另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更优(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可推广。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指视网膜连续毛细血管丛所包围的区域,其本身没有任何毛细血管结构。FAZ是形成精细视觉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形态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黄斑的缺血程度,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密切相关。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早期观察视网膜血管病患者的FAZ区域变化可以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但是FAZ相关数据的测量误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且目前各生产厂商的OCTA设备用于测量和分析FAZ的方法和算法不同,使得我们无法比较不同设备间测得的数据。相信随着OCTA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FAZ区域的变化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分析,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黄斑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单眼外伤性黄斑孔48例(48只眼)作为临床试验组,其对侧健眼48只眼作为对照组。根据治疗方式,将试验组分为药物治疗亚组15例(15只眼)和手术亚组33例(33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手术亚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和气体填充术。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间治疗后视力、黄斑孔愈合情况,黄斑中心区的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CMAZ),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与密度(CBFD)。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黄斑中心区浅层的CMAZ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5,P=0.051),试验组黄斑中心区深层的CMAZ大于对照组(t=2.362,P=0.034);CBFA及CBFD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t=-1.235、-2.076,均P<0.001)。药物治疗后3个月,黄斑孔闭合者15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者33只眼。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药物治疗亚组、手术亚组及对照组比较,黄斑浅层CMAZ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25、8.354,P=1.332、3.547);黄斑深层CM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78、16.498,P=0.042、0.049);药物治疗亚组与手术亚组CBFA及CB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42.336、19.372、39.497,均P<0.001);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CBFA、CBFD均与视力呈正相关(r=0.843、0.342,均P<0.05),对照组CBFA、CBFD均与视力无相关性(r=-0.029、-0.122,P=0.956、0.344)。结论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在外伤性黄斑孔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作用,CBFA、CBFD与治疗后视力呈正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厚度(CMT)的影响。方法选择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眼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诊治的DME50例(50眼),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眼底激光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观察2组治疗1、2、3个月的BCVA、CM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面积和眼内压(IOP)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提高,CMT较治疗前降低,CNV和IOP少于或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对DME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