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1例,女49例,年龄(59.38±5.95)岁,年龄范围为23~78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胆道支架组(n=60)与联合治疗组(n=90)。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支架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胆道支架组患者术后的总胆红素[(99.12±20.05)μmol/L]、DBIL[(75.17±15.08)μmol/L]、ALT水平[(205.20±42.11)U/L]低于术前[(128.93±25.23)μmol/L、(105.24±21.47)μmol/L、(330.58±83.56)U/L],γ-GT水平[(33.83±3.03)U/L]高于术前[(30.54±2.0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的总胆红素[(80.11±15.06)μmol/L]、DBIL[(58.13±12.09)μmol/L]、ALT水平[(135.13±30.08)U/L]低于术前[(127.91±24.25)μmol/L、(104.93±20.27)μmol/L、(331.25±85.56)U/L],γ-GT水平[(37.26±3.09)U/L]高于术前[(30.85±2.1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DBIL、ALT水平低于胆道支架组,γ-GT水平高于胆道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支架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9个月时支架通畅率[92.2%(83/90)]高于胆道支架组[71.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胆道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后期支架通畅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在肝门部恶性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 2011年 2月至 2015年 3月在我院诊断为恶性肿瘤致肝门部胆道梗阻患者 48例,通过 ERCP手术置入胆道支架引流,观察引流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8例肝门部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引流效果明显,并发症发生率约 8.33%。结论:经 ERCP置入胆道支架,对不能手术和(或)不愿手术的患者解除胆道梗阻、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术前减黄最佳胆道引流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9例,年龄25.0~80.0(59.9±10.6)岁。依据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分为未引流组85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组56例、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组25例;根据术式分为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116例、姑息性胆肠吻合术50例。分析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下术中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不同术前引流方式下围手术期情况的差异。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22.4%(19/85)、28.6%(16/56)、100%(25/25),ERBD组阳性率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种细菌占比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64.0%(16/25)比12.5%(2/16)比5.3%(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致病菌比例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97.8%(45/46)比89.5%(17/19)比66.7%(1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ERBD组长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334.5±48.3)min比(289.4±39.5)min比(303.9±5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PTBD组少于ERBD组和未引流组[(268.8±128.4) ml比(388.2±181.6)ml比(366.1±22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引流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相关术后胰瘘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6.8%(4/59)、10.0%(4/40)、29.4%(5/17),ERBD组较未引流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患者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并且需要术前胆道引流的患者,与ERBD比较,PTBD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技术方法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3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采用经皮肝穿刺途径,置入胆道内支架,胆道外引流5-10天。胆道阻塞部位为肝总管10例,胆总管16例,左右肝管结合部4例。结果30例共置入金属胆道支架32枚,2例置入支架4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基本降至正常,无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6个月生存率80%,中位生存期平均8个月,6例存活超过18个月。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能有效解除黄疸,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首选方法。支架置入结合化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MRI在胆道梗阻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胆道梗阻患者114例,其中良性46例,恶性68例。给予所有患者CT检测和MRI检测,根据病理学检测结果,分析对比MRI和CT检测的准确性。结果CT定位检测准确率92.65%,MRI定位检测准确率95.59%(P>0.05);MRI检测中良性胆道梗阻检出率为66.67%,恶性胆道梗阻检出率为70.59%。CT检测中良性胆道梗阻检出率为81.25%,恶性胆道梗阻检出率为82.35%,CT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结论CT与MRI检测在胆道梗阻定位检测中价值均较高,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采用CT检测准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测,建议对于怀疑胆道梗阻患者采用CT方式检测,可提高检测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