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不产色分枝杆菌属于不产色缓慢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现报道1例由不产色分枝杆菌引起腰肌、关节病变的诊疗过程及体会。本例患者病史短,症状较轻。腰部脓液标本通过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为不产色分枝杆菌。给予抗非结核分枝杆菌(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局部脓液引流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风湿寒性关节患者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患者,共计76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20年8月到2022年2月之间。按照双色小球法对患者分组,其中38例设为参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另外38例设为研究组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 两组的疼痛评分对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风湿寒性关节患者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极为确切,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其病情,还可以显著减轻其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风湿寒性关节痛 温针灸 治疗效果 疼痛评分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痹湯处方治疗产后关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8月收治的产后关节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吲哚美辛巴布膏治疗,实验组采取通痹湯处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和8周的疼痛程度、疼痛关节数量以及沉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通过通痹湯处方治疗的患者关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产后关节患者实施通痹湯处方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关节疼痛数量和疼痛程度,还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对促进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通痹湯处方 产后关节痛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身逐瘀汤在风湿关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70例风湿关节患者,时间选自2020年4月-2021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针灸治疗与针灸联合身逐瘀汤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而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

  • 标签: 身痛逐瘀汤 针灸 风湿关节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过度入口位"透视辅助下置入关节螺钉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环骨盆病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9.4岁(25~66岁)。骨折Tile分型:B型21例,C型26例。术前测量入口位及"过度入口位"角度,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导航结合"过度入口位"透视技术辅助置入关节螺钉。术后应用CT或O型臂X线机验证关节螺钉的位置,记录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功能等。结果47例患者共置入67枚螺钉,其中56枚关节螺钉。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9.9 min(9~31 min)。术前测量"过度入口位"角度平均为17.38°(12.1°~24.8°)。O型臂X线机或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关节螺钉均位于骶骨通道内,无螺钉错位、突破骨皮质进入管等情况发生。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1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3.0%(39/47)。4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9.5个月(5~1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5周(7~1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e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6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41/47)。结论"过度入口位"透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术中透视技术,可清晰识别骶骨后缘界限,有效避免螺钉突破骨皮质对管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提高关节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入口位 术中透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推拿与中药烫熨治疗方法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方法:甄选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关节损伤患者88例,依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中药烫熨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中药烫熨添加推拿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关节损伤患者时,采用中药烫熨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推拿 中药烫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风湿寒性关节患者治疗中提供中药熏蒸疗法与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试验对象选于2020.01-2021.12期间,在我院就医的风湿寒性关节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在施治期间提供常规西医疗法与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及护理干预施治,统计组间施护效果。结果:观察组施治总有效率比对照组,P<0.05;观察组施治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联合以中药熏蒸疗法及护理干预施治,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其关节功能的同时,还能降低其疼痛感,适宜临床借鉴。

  • 标签: 中药熏蒸 风湿寒性关节痛 施治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祛风通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间本院门诊收治的97例风湿寒性关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8例、49例,对照组使用双氯酚酸钠治疗,观察组使用祛风通痹汤+温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为(20.96±1.73)IU/L、VAS疼痛评分为(4.30±0.40)分,观察组分别为(17.71±1.40)IU/L、(3.24±0.2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关节活动优良率为79.17%(38/48),观察组为93.88%(46/4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08%(37/48),观察组为91.84%(45/4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通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风湿寒性关节痛 祛风通痹汤 温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祛风通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间本院门诊收治的97例风湿寒性关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8例、49例,对照组使用双氯酚酸钠治疗,观察组使用祛风通痹汤+温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为(20.96±1.73)IU/L、VAS疼痛评分为(4.30±0.40)分,观察组分别为(17.71±1.40)IU/L、(3.24±0.2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关节活动优良率为79.17%(38/48),观察组为93.88%(46/4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08%(37/48),观察组为91.84%(45/4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通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风湿寒性关节痛 祛风通痹汤 温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6.479,P<0.01;Z=-6.256,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Z=-3.607,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3.515,P<0.01;Z=-3.506,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3,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结论累及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 标签: 骨折 骶髂关节 骨盆骨折 复位
  • 作者: 张晓东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12-23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34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    341000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患者,比较检测价值。方法:对象是15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患者,时间2020年11月~2021年11月。50例做好X线检查,命名为检验Ⅰ组。50例做好CT,命名为检验Ⅱ组。50例做好MRI检查,命名为检验Ⅲ组。比较检查价值。结果:①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指标方面,检验Ⅲ组分别是96.00%(48/50)、92.00%(46/50)、16.00%(8/50),检验Ⅰ组分别是70.00%(35/50)、60.00%(30/50)、0.00%(0/50),检验Ⅲ组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更高(p>0.05)。②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检出率指标方面,检验Ⅲ组分别是96.00%(48/50)、92.00%(46/50),检验Ⅱ组分别是80.00%(40/50)、78.00%(39/50),检验Ⅲ组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检出率更高(p<0.05)。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指标方面,检验Ⅲ组是16.00%(8/50),检验Ⅱ组是12.00%(6/50),检验Ⅲ组的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更高,,但与检测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患者中,实施MRI检查,能够得到更佳检验价值,提高病变检出率。

  • 标签: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X线 CT MRI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筋膜间隙阻滞+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5~2021.12期间进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为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常规腰麻)、联合组(丛神经阻滞+筋膜间隙阻滞),各46例,观察两组阻滞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运动以及感觉阻滞成功时间长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丛神经阻滞+筋膜间隙阻滞,安全性较高,且可以延长阻滞时间。

  • 标签: 髂筋膜间隙阻滞 用骶丛神经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前孔;Ⅲ型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管内嵌插,造成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型75%(9/12),Ⅱ型100%(7/7),Ⅲ型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结论SJDISWF分型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型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骶髂关节 骶骨 脱位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SCT、MRI、X线对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90例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患者,按照不同诊断方法分组分为MSCT组30例,实行MSCT诊断;MRI组30例、实行MRI诊断;X线组30例、实行X线诊断。比较3组的诊断效果差异性。结果:MRI组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采用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检出率较高,具有影像学价值。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病变 MSCT MRI X线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SCT、MRI、X线对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90例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患者,按照不同诊断方法分组分为MSCT组30例,实行MSCT诊断;MRI组30例、实行MRI诊断;X线组30例、实行X线诊断。比较3组的诊断效果差异性。结果:MRI组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采用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检出率较高,具有影像学价值。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病变 MSCT MRI X线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应用CT及MRI,观察临床诊断情况。方法:研究主要围绕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患者展开,以不同诊断方法展开对比研究,涉及CT及MRI。结果:相应检查落实后,受诊断方法差异的影响,诊断结果也不尽相同,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诊断中,CT、MRI均发挥着重要价值,对于轻度病变上述两种方法均适用,而细微病变则应优先考虑MRI。

  • 标签: CT MRI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接受经2螺钉(second sacralalar-iliac,S2AI)固定术后随访期间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并分析与PI变化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80例接受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且至少随访2年的DS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37.5%)、女50例(62.5%),年龄为(55.3±16.2)岁(范围38~73岁),随访时间为(34.6±8.7)个月(范围24~96个月)。根据术后即刻PI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PI降低<5°或升高(PI稳定组),共31例,男29例(93.5%)、女2例(6.5%),年龄(59.4±11.3)岁;PI下降>5°(PI活动组),共49例,男1例(2.0%)、女48例(98.0%),年龄(51.7±12.9)岁。在手术前后及术后2年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PI-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I稳定组31例(38.8%),PI从45.7°±11.4°降至45.3°±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49例(61.2%)为PI活动组,PI从51.6°±14.5°下降至40.9°±14.0°。末次随访时PI活动组中24例(49%)PI恢复(PI恢复组),增加幅度>5°;余25例(51%)无增加(PI保持组),平均ΔPI变化为-4.2°。分层分析显示PI恢复组与PI保持组的ΔPI、术后PI、术后PT和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PI、术后PI、术后PT、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ΔPI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PI是相关因素(OR=0.87,P=0.024)。结论DS患者应用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术后即刻超过50%患者会发生PI下降,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PI明显改变的患者中49%的患者存在PI恢复。较低的术前PI、术后PI和PT与PI的恢复密切相关。

  • 标签: 脊柱侧凸 骨盆 骶髂关节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