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bonelymphoma,PLB)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的X线、CT、MⅪ表现。结果23例PLB单发,分别位于股骨6例、髂骨9例、眩骨2例、胫骨2例、颞骨1例,耻骨支1例,椎体2例;3例PLB多发,1例同时累及双侧髂骨、一侧骶骨;l例股骨、胸椎及附件、肋骨同时累及;另外1例同时累及双侧股骨远端。26例患者中溶骨型17例,混合型6例,硬化型3例,病变M对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等高信号,肿瘤可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PLB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可单骨、多骨发生且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综合影像方法在PLB诊断和预后评估上有着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19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行X线检查8例,CT平扫19例,MRI平扫13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9例中单骨受累16例,多骨受累3例。8例X线检查中,骨质破坏呈溶骨型6例,混合型2例。19例CT检查中,骨质破坏溶骨型16例,混合型3例,其中15例病变周围伴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PLB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L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4例颌骨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病年龄、性别、部位、主诉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颌骨PBL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4~79岁,中位年龄56岁;上颌骨单发6例,下颌骨单发7例,同时累及上颌骨和下颌骨1例;12例以局部肿物为主诉入院,2例主诉口内肿物伴黏膜表面溃疡或脓肿形成;4例伴牙松动,3例有患侧牙痛史,2例有唇颊部麻木症状,1例出现发热及盗汗等全身症状。影像学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者8例,混合型4例,硬化型1例,囊状型1例;1例伴骨膜反应,12例见明显肿块,且以骨质破坏程度轻而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为特征。结论颌骨PBL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上下颌骨均可累及。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可出现牙痛、牙松动及感觉异常等常见牙体或牙周症状,但软组织肿物体积大而骨质破坏程度轻的影像学特点可作为其与骨髓炎、鳞状细胞癌及骨肉瘤等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初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原发受累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骨折及临床转归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患儿均为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8.6岁(2.7~12.3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L)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首发症状为骨痛8例,局部肿胀1例,跛行1例,发热1例;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7例,Ⅳ期3例;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股骨、胫骨。所有患儿均依据不同病理类型接受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7~80个月)。10例完全缓解,1例BLL患儿化疗缓解后因骨髓复发死亡。结论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以DLBCL多见,接受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骶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骶骨原发性骨淋巴瘤4例,术前均误诊,术后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4例均行CT平扫检查,2例行MR平扫,1例行MR平扫+增强检查。结果4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均只累计骶骨。3例CT表现为骶骨虫蚀状破坏,尚有部分骨皮质残存,边界不清,1例骨质破坏不明显。4例均有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软组织肿块明显大于骨质破坏区,呈"围骨"生长,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无坏死。MR表现骨质破坏区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软组织肿块呈长T1WI、长T2WI信号,边缘光滑,增强明显强化。结论骶骨原发性骨淋巴瘤罕见,CT及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如果能在术前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报道1例青少年伴多骨累及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3岁,因全身多发骨痛伴发热2个月余就诊。影像学显示全身多发骨破坏伴多发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可见大的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弥漫增生,并显示浆母细胞分化。骨内病变显示瘤细胞于骨小梁内弥漫生长。髂前上棘骨髓活检未见肿瘤累及。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并呈现典型的细胞质内颗粒状表达;OCT2、BOB1、CD38、CD138、上皮细胞膜抗原、CD10、MUM1及cyclin D1均呈阳性表达。患者经依托泊苷+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方案治疗无效,6个月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