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裂隙灯显微镜下取出角膜异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12例角膜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裂隙灯显微镜直视下取出角膜异物,术后患者视力明星改善,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异物是常见的眼外伤,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处理角膜异物,操作轻柔准确,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正常角膜组织的损害,减少对视力造成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60例胆囊疾病患者选择性实施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0例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5min,2例因胆囊三角区冰冻样粘连、腹壁肥胖因素延长切口完成手术。无胆管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例痊愈出院。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既有切口小而美观,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又减少了基层患者的医疗费用,特别对不具备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基层医院是一较为实用的胆囊切除术式
简介: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应用德国蔡司生产的MEL-80准分子激光系统开展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切削LASEK术矫正85例近视患者(16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患者(169眼)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裸眼视力逐渐稳定并呈上升趋势。结论细致、周到的围术期护理是LASEK手术矫正近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保证。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巩膜切口缝合两针与不缝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42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大小为6~7mm,植入直径5.5mm硬性人工晶状体,切口对称缝合两针者205例230眼(A组),不缝合者215例247眼(B组),术后2d;3mo观察术眼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术后2d,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93眼(83.9%)和190眼(76.9%),术后3mo,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05眼(89.1%)和198眼(80.2%),两组病例不同时期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mo,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53±0.59,1.05±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85±0.97,1.31±0.65D,两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病例术后无出现切口渗漏、浅前房、虹膜膨出的并发症,B组病例术后有3眼(1.21%)出现切口轻度渗漏、前房稍浅,4眼(1.62%)术后第1d出现上方虹膜膨出并嵌顿于巩膜切口。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巩膜切口缝合两针者较不缝合者术后视力好,角膜散光小,手术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8例,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的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大切口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方法。结果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为(35.87±10.50)min,手术切口长度为(4.08±1.06)cm,术中出血量为(41.26±11.89)ml,住院时间为(3.86±0.70)d;对照组手术所需时间为(73.25±19.40)min,手术切口长度为(6.62±1.28)cm,术中出血量为(76.07±17.30)ml,住院时间为(6.14±0.70)d,两组间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安全有效,且切口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8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小切口手术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手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2%,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确切,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作为一种微创手术,不影响患者的美观,患者可接受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repitheliakeratomileusis,EK)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在控制术后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48例(7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切口位置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或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0±0.66)D,术后3月为(0.67±0.59)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2±0.67)D,术后3月为(0.40±0.3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13D,而B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4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患者角膜散光度减小,视觉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