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眩晕是仅次于疼痛的第二大临床症状 [1],而颈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疾病。目前致病原因和康复治疗方法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引人争论 [2]。康复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情况较严重者多用手术治疗,反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大致有:针灸、推拿、正骨手法、神经阻滞法、牵引疗法、颈椎稳固性训练、麦肯基、 PNF技术等保守治疗方法 , 现多推用多种方法按顺序综合应用治疗。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阐明颈性眩晕目前研究阶段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康复治疗对颈性眩晕的作用、颈性眩晕的预防以及对未来康复治疗的展望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本科室 2018.06 至 2019.11 年间诊疗的颈性眩晕患者共 94 例纳入研究,随机划分为单治组( 47 例)和联合组( 47 例)。单治组仅为中药救治,联合组为中药配合针灸救治,比较患者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单治组总有效率为 80.85% ,联合组为 95.74% ,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联合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治组,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于颈性眩晕患者中,中药配合针灸救治模式,既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可改善机体症状表现,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颈性眩晕患者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22例的相关资料,并纳入同期25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采用眩晕可视化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眩晕严重程度,采用6分分类法评估眩晕的发生频率。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脑部MR扫描,采集两组受试者脑功能MRI数据,数据分析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技术,用于评估患者脑功能局部改变情况。将颈性眩晕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LFF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EST软件包提取异常脑区的ALFF值,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功能改变与眩晕病程和眩晕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颈性眩晕患者左侧颞上回(体素数=45,t=-3.36)、右侧颞上回(体素数=32,t=-2.82)和左侧缘上回(体素数=57,t=-4.85)区域的ALFF值降低,而左侧小脑(体素数=41,t=4.26)和右侧小脑(体素数=33,t=4.57)的ALFF值增高(AlphaSim校正,均P<0.05)。颈性眩晕组患者左侧和右侧颞上回ALFF值与患者病程(左R2=0.437、右R2=0.259)、VAS评分(左R2=0.453、右R2=0.341)及DHI评分(左R2=0.553、右R2=0.594)呈负相关(均P<0.05),左侧和右侧小脑ALFF值与患者病程(左R2=0.555、右R2=0.490)、VAS评分(左R2=0.307、右R2=0.282)和DHI评分(左R2=0.632、右R2=0.591)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双侧前庭皮层自发神经活动降低,双侧小脑自发神经活动增强,脑部功能改变与眩晕病程及眩晕严重程度相关。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9月~ 2019年 5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颈源性眩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50例)和对照组( 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及生活质量( SF-36)量表的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96.00%)高于对照组( 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 [( 6.31±2.11) d]、痊愈时间 [( 13.27±3.45) d]均短于对照组 [( 14.82±3.65)、( 24.78±4.0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 SF-36(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确保治疗的顺利实施,保证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推进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灸法治疗,观察组予以排针平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为(19.82±6.27)分,高于对照组(14.28±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45±3.64)d,低于对照组(15.62±3.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以督脉穴为主的排针平刺效果优于以足少阳经穴为主的常规针刺效果,针刺督脉穴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眩晕残障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眩晕残障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及D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均低于观察组,DHI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较高,同时可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眩晕残障评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类药物、镇痛消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及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眩晕发作次数,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发现2组患者每日眩晕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观察组每日眩晕次数亦显著少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并且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亦显著快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 蒙医枕骨脉拔罐放血配合蒙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7年 11 月 -2018年 1 2月我院收治的 79 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拔管 组( 39 例)和联合 组( 40 例)。拔管 组仅 给予蒙医 枕骨脉拔罐放血治疗,联合 组给予蒙医 枕骨脉拔罐放血配合蒙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拔管组,且联合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拔管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蒙医枕骨脉拔罐放血配合蒙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且有助于减少患者后期复发,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针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1月间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 8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为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的参照组,另一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刺进行治疗,并将该组设为实验组,每组各 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左侧椎动脉( LVA)、右侧椎动脉( RVA)以及基底动脉( 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左侧椎动脉( LVA)、右侧椎动脉( RVA)以及基底动脉( 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的临床护理。 方法 在 2017年 1月 -2020年 5月选择 30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有 15例行综合护理为综合组,另 15例行基础护理为比照组,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 综合组护理有效率为 100.00%( 15例),与比照组的 73.33%( 11例)相比更高, P<0.05。综合组护患沟通评分( 94.71±3.09)分、护理效果评分( 96.04±3.18)分、饮食护理评分( 95.88±3.07)分、康复护理评分( 93.15±3.60)分更高, P<0.05。 结论 综合护理可有效提升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及满意度。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舒颈止晕汤在 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 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 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 , 治疗组使用舒颈止晕汤 。 两组均使用 10 天后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0% ,治疗组总有效率 9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 : 舒颈止晕汤在治疗 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 眩晕 中具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 要】 目的:对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根据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我院的 2-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 12例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 8例使用常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共有 6例痊愈, 4例显效, 1例有效,临床有效率是 91.67%;对照组有 1例痊愈, 2例显效, 2例有效,临床有效率是 62.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临床中接受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眩晕 护理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桂枝葛根汤结合针刺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老年患者 86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7月间,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为参照组,一组为观察组,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后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桂枝葛根汤进行治疗,两组各有患者 43例,分析这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从治疗有效率上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上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颈性晕眩老年患者采取桂枝葛根汤联合针刺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地 探究腕踝针在眩晕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选取200例眩晕症患者将作为实验对象,且所有患者在知情自愿的前提下,平均分为常规参照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各100例。结果 通过对两组分别采用的不同护理,整体护理组的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患者有64例,比较满意的患者有34例,不满意的患者有2例。在100例参照组患者中,有43例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有37例的患者表示比较满意,有20例的患者表示不满意,通过观察数据显示:患者满意度98%的整体护理组明显优于患者满意度80%的参照组。结论 优质、精细化的腕踝针临床护理,对于改善、治疗眩晕症患者期间的指标,发挥着重要作用,倡导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具有推广性。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眩晕分级护理方案在耳源性眩晕病人中的应用及其干预效果。 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模式对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本医院收诊的 84 例耳源性眩晕病人进行设组研究,对照组( n=42 )接受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 n=42 )基于其条件开展眩晕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案的跌倒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眩晕残障程度。 结果 :观察组发生跌倒事件的病人占比少于对照组( P < 0.05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干预后,观察组 眩晕残障测评量表( DHI )测评结果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眩晕分级护理方案应用于耳源性眩晕病人的临床干预,对减少跌倒事件发生、提升病人满意度均有明显作用,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