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眩晕的发作形式复杂多样,耳石症与颈性眩晕是常见原因,患者及医务人员对眩晕进行初步判断,对疾病的诊治尤为重要。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颈性眩晕症治疗中采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价值分析。方法:本研究采取分组对比研究方法,在近期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症患者患者中,精选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两组,其中,50例采取常规颈椎牵引治疗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50例实施中医按摩手法治疗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眩晕程度、颈部疼痛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 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 血流速度进行对分析。结果:给予采取中医按摩手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5) ;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和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5) 。结论:给予颈性眩晕症患者疾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按摩手法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患者 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得以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程度也得以显著减轻,通过专业医疗设备检查,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也获得了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共计30例。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占15例。其中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晕眩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眩晕症状VAS评分为(1.22±0.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85±1.56)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眩晕的发作形式复杂多样,耳石症与颈性眩晕是常见原因,患者及医务人员对眩晕进行初步判断,对疾病的诊治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复康、眩晕停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方法对比观察颈复康联合口服眩晕停与单独使用眩晕停治疗颈椎病眩晕临床症状改善及TCD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颈复康联合眩晕停的实验组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眩晕停治疗的对照组。结论颈复康、眩晕停联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平衡针治疗急性发作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2年 1月至 2015年 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48例急性发作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平衡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三天、治疗两周、治疗后一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 83.33%、 91.67%;治疗的起效时间为( 10.56 3.86)分钟 。结论:平衡针治疗急性发作颈性眩晕症操作简单、起效迅速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颈复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d,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进行TCD检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LVA和RVA)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LVA、RVA、Vm均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中药颈复汤加减,可有效改善CV患者的症状、体征及TCD指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简介:摘要:眩晕是仅次于疼痛的第二大临床症状 [1],而颈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疾病。目前致病原因和康复治疗方法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引人争论 [2]。康复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情况较严重者多用手术治疗,反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大致有:针灸、推拿、正骨手法、神经阻滞法、牵引疗法、颈椎稳固性训练、麦肯基、 PNF技术等保守治疗方法 , 现多推用多种方法按顺序综合应用治疗。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阐明颈性眩晕目前研究阶段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康复治疗对颈性眩晕的作用、颈性眩晕的预防以及对未来康复治疗的展望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