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春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110032)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颈复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d,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进行TCD检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LVA和RVA)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LVA、RVA、Vm均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中药颈复汤加减,可有效改善CV患者的症状、体征及TCD指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复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54-02
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o,CV)是因颈椎退变或外伤引起的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为探讨中药汤剂对本病的临床作用,笔者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颈复汤加减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100例我院收治的患者,均符合CV的诊断标准[1]。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其它类型眩晕者;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需手术治疗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有酒精、药物、毒品依赖史者;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过本类药物治疗或对本类药物过敏者;不按规定服药、不配合研究者。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4.28±3.67)岁,平均病程(20.65±11.48)月。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83±3.75)岁,平均病程(23.16±12.56)月。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以颈复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基本处方:葛根20g、川芎10g、羌活10g、地龙5g、土鳖虫5g、水蛭5g。加减:眩晕、头痛甚者,川芎改为20g,并加天麻15g;恶心、呕吐甚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g;自汗、盗汗者加桂枝、白芍各10g;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各10g;耳鸣者加石菖蒲、柴胡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分3次温服。2组均连续治疗21d。
1.3观察项目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情况。进行TCD检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LVA和RVA)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情况。
1.4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眩晕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好转:眩晕症状及局部压痛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治愈20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88.00%。对照组临床治愈12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62.00%。组间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TCD指标比较见表1。
表1TCD指标比较(m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CV又有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之称,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由于其发病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上缺乏特效治疗。氟桂利嗪具有扩张血管,保护脑组织,保护血管内皮组织的作用,可用于CV的治疗,但临床疗效欠佳,且常有瞌睡及倦怠的不良反应。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灵枢?大惑论》认为其病因是“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由于患者长时间低头伏案等不良姿势,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使局部血管受压,血行不畅,血不养筋,脑失血养,从而导致眩晕等症状。因此治疗时除纠正不良姿势外,当以活血化瘀为大法。本研究所采用基础方颈复汤即是根据此理论所立,由葛根、川芎、地龙、土鳖虫、水蛭、羌活组成,具有疏筋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梁芳等[2]研究表明,本方可调整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水平,从而对CV起到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2.00%(P<0.05),表明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基础上加用中药颈复汤加减,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TCD指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0-352
[2]梁芳,魏德芝,王宇新,等.颈复汤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34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