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复康、眩晕停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方法对比观察颈复康联合口服眩晕停与单独使用眩晕停治疗颈椎病眩晕临床症状改善及TCD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颈复康联合眩晕停的实验组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眩晕停治疗的对照组。结论颈复康、眩晕停联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颈性眩晕患者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22例的相关资料,并纳入同期25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采用眩晕可视化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眩晕严重程度,采用6分分类法评估眩晕的发生频率。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脑部MR扫描,采集两组受试者脑功能MRI数据,数据分析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技术,用于评估患者脑功能局部改变情况。将颈性眩晕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LFF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EST软件包提取异常脑区的ALFF值,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功能改变与眩晕病程和眩晕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颈性眩晕患者左侧颞上回(体素数=45,t=-3.36)、右侧颞上回(体素数=32,t=-2.82)和左侧缘上回(体素数=57,t=-4.85)区域的ALFF值降低,而左侧小脑(体素数=41,t=4.26)和右侧小脑(体素数=33,t=4.57)的ALFF值增高(AlphaSim校正,均P<0.05)。颈性眩晕组患者左侧和右侧颞上回ALFF值与患者病程(左R2=0.437、右R2=0.259)、VAS评分(左R2=0.453、右R2=0.341)及DHI评分(左R2=0.553、右R2=0.594)呈负相关(均P<0.05),左侧和右侧小脑ALFF值与患者病程(左R2=0.555、右R2=0.490)、VAS评分(左R2=0.307、右R2=0.282)和DHI评分(左R2=0.632、右R2=0.591)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双侧前庭皮层自发神经活动降低,双侧小脑自发神经活动增强,脑部功能改变与眩晕病程及眩晕严重程度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01月至2022年01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1)常规护理,研究组(n=31)中医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椎动脉血流峰速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椎动脉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颈复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d,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进行TCD检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LVA和RVA)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LVA、RVA、Vm均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中药颈复汤加减,可有效改善CV患者的症状、体征及TCD指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简介:摘要:眩晕是仅次于疼痛的第二大临床症状 [1],而颈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疾病。目前致病原因和康复治疗方法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引人争论 [2]。康复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情况较严重者多用手术治疗,反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大致有:针灸、推拿、正骨手法、神经阻滞法、牵引疗法、颈椎稳固性训练、麦肯基、 PNF技术等保守治疗方法 , 现多推用多种方法按顺序综合应用治疗。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阐明颈性眩晕目前研究阶段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康复治疗对颈性眩晕的作用、颈性眩晕的预防以及对未来康复治疗的展望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应用中医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64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颈椎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应用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3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针灸治疗的对照组32例患者,组间疗效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针对颈性眩晕患者,定向给予颈椎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方案,可良性达到活血通络的效果,强化患者的椎体动脉供血,从而进一步缓解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具有着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及安全性,值得后续综合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试验对比研究,观察温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于2022年6月~2024年2月到本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取电子抽号法分组。对照组(n=50),给予颈椎牵引疗法。观察组(n=50),采用温针灸+推拿联合疗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及其他不适症状改善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温针灸+推拿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眩晕及其他不适症状,且有助于加快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流速,提高大脑供氧量,进而缓解患者眩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颈性眩晕是临床多发病,是指因颈源性因素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炫目等综合征。研究显示,该疾病多发于中年患者,不仅阻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颈性眩晕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且发病也不典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已经有多种的诊治方式。但是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体征标准并没有得到明确,并没有找到一种治愈疾病的方案。针对颈性眩晕该疾病临床常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包括①手术治疗。②推拿按摩治疗。③牵引治疗。④针灸治疗。⑤物理疗法。⑥中西药物治疗。⑦神经阻滞治疗等。笔者结合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现状,对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在颈性眩晕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及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采用眩晕症状评分(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和颈部疼痛评分(Neck Pain Score, NPS)作为主要评估指标,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在DHI评分改善上显著优于对照组,NPS评分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改善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减轻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推拿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在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