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特殊类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武警河南总队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特殊类型青光眼手术65例(76眼)的临床资料。青光眼类型包括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灌注液填充眼或高度近视眼伴发青光眼,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治疗组)35例(41眼)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对照组)30例(35眼)。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χ2=5.86,4.30; P=0.018,0.038)。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1周内有11眼发生浅前房,其中3眼伴前房积血,2眼低眼压,1眼前房形成迟缓,均在术后2~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特殊类型青光眼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安全性高,降眼压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104眼青光眼手术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区别命名为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与观察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有效性。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4.32±2.12)mmHg、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9.99±2.89)mmHg,观察组的术后眼压改善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5.76%、19.23%,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较低(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25.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术后眼压,降低浅前房、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促进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采用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即小梁切除术联合球筋膜瓣贯伸于巩膜瓣下滤过口),从而调节滤过口房水滤过平衡,促进功能性滤泡形成,达到治疗青光眼、提高疗效的目的。方法我院以2000年10月~2008年5月,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球筋膜瓣在巩膜瓣下贯伸滤过口,进行治疗青光眼患者93例、142只眼,临床观察术中、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本组93例患者142只眼,术中眼压平稳下降,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成等,均优于常规术式;术后并发症也明显下降。其中3只眼眼压高于25mmHg,给予局部降眼压药点眼等对症处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该改良术式对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方便实用,术后并发症少,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4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三联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在11.04~19.08(平均14.05±3.24)mmHg。3例3眼术后眼压波动在25mmHg左右,用5g/L噻吗酰胺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功能性滤过泡(包括Ⅰ型、Ⅱ型)36例38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比较高,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短期眼压控制效果虽然不如对照组,但是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经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均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并发症少,后者能够有效的控制眼压。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比较高,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短期眼压控制效果虽然不如对照组,但是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经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均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并发症少,后者能够有效的控制眼压。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34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江34例(45眼)患者分成两组,非穿透组(23眼)与小梁切除组(22眼),每组17例,非穿透组采取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采取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非穿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与小梁切除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相当,但穿透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 选取 2014年 9月到 2017年 3月我院收治的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 46眼,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 PT、 TT、 Fbg、 aPTT等凝血指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6.96%,对照组为 65.22%,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传统方法是小梁切除术,此种滤过性手术的并发症较多.如前房炎性反应、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眼内炎等[1].近几年开展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IS)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对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完全可能取代小梁切除术.但生物胶价格较高.本文对不能承受此费用患者进行了单纯性NPIS10例12眼,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近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市儿童医院诊断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患儿共29例50眼,其中男21例35眼,女8例15眼;年龄1个月~4岁,年龄中位数为6个月。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的方法打开Schlemm管后,用麻花状6-0聚丙烯缝线引导完成近全周小梁切开术,并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眼压、角膜直径、杯盘比和并发症,记录术中缝线成功穿过全周Schlemm管的患儿比例及术后手术成功率。结果缝线成功穿过全周Schlemm管的患儿比例为90%,未成功的病例改行Harms刀完成小梁切开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患儿平均眼压分别为(35.0±9.5)、(9.9±4.4)、(10.0±4.2)、(9.7±4.4)、(9.0±2.9)、(9.4±4.2)、(9.3±3.3)和(9.5±3.8)mmHg(1 mmHg=0.133 kPa),角膜直径分别为(13.7±1.4)、(13.3±1.4)、(12.9±1.4)、(12.8±1.3)、(12.7±1.2)、(12.6±1.1)、(12.6±1.1)和(12.8±0.4)mm,杯盘比分别为0.81±0.15、0.55±0.22、0.48±0.23、0.45±0.22、0.43±0.21、0.41±0.20、0.40±0.21和0.31±0.1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56、4.55、21.07,均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患儿眼压、角膜直径和杯盘比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2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3.3%(42/45),条件成功率为100%(45/45)。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近全周小梁切开术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且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具有手术失败高危因素青光眼患者术中加入抗增殖药物及可调节缝线的控制,抑制或减轻该类患者术后滤过道粘连瘢痕化及阻塞,提高对该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方法共收治该患者56眼。发育型青光眼8眼;活动期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6眼;人工晶体眼继发青光眼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0眼;外伤性青光眼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9限眼。采用复合小梁术式,MMC浓度0.2-0.4mg/ml,作用时间2分钟,缝置2针外置可调节缝线。根据滤泡情况及前房深度适时拆除可调节缝线,术后行滤过泡按摩。结果经1-18个月的术后观察及随访,39眼眼压<21mmHg,成功率为70%。9眼+药物治疗眼压<30mmHg,总有效率为84%。8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为发育型青光眼,7例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症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7.1%,低眼压性黄斑变性1.7%。结论对具有手术失败高危因素青光眼的复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可明显提高好手术成功率。如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适当,其抗增殖药物副作用的并发症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并发症闭角无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