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研究报告产前超声可疑胎儿期先天性青光眼1例。孕妇孕早期无感冒史、服用药物史及放射线接触史;孕23周+2产前常规超声筛查,发现胎儿室间隔缺损,宽约2.5 mm;左、右眼球前后径分别为18.57和17.26 mm,横径分别为18.21和17.22 mm,均大于同孕周胎儿相应眼球测量值;动态观察双侧眼睑呈睁眼状态,角膜暴露于羊水中。本例于孕23周+6引产,娩出一女性死胎,体重650 g,诊断可疑先天性青光眼合并左侧拇指轴前多指畸形。胎儿染色体及全外显子测序均未见异常。此病例提示,当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单眼、双眼大眼畸形时,应考虑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
简介:目的研究青光眼对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选24月龄、体重3.5~4kg的先天性青光眼大耳白兔5只(7只眼),选10只同龄大耳白兔作为对照组。另选10只2月龄、体重2kg大耳白兔前房内灌注生理盐水制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三组兔进行眼底照像、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检查,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形态和FVEP的变化。对人工急性高眼压组还进行了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检查。结果先天性青光眼组与同龄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明显减少;人工急性高眼压组眼压升高后首先使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随着眼压的继续升高脉络膜大血管变细,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加重,眼压极度升高时脉络膜大血管血流中断。同龄正常对照组的FVEP的主波P100潜伏期是(83±9)ms,先天性青光眼组则为(112±14)ms,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人工急性高眼压组高眼压前为(69±5)ms,眼压60~80mmHg时延长为(81±7)ms,眼压在100~130mmHg时FVEP波形低平,近似直线;眼压恢复正常后2hFVEP的P100潜伏期为(82±8)ms。人工急性高眼压前后FERG变化显著。结论青光眼可以影响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可使FVEP、FERG发生变化。
简介:摘要 原发性青光眼是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的一类青光眼,为双眼性疾患,根据眼压升高时房角的状态,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由于种族的差异,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人以闭角型青光眼居多,欧美白种人以开角型青光眼多见。眼压是青光眼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目前唯一可控制因素。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来控制眼压,达到个体化的目标眼压,遏制视神经损伤,使患者视功能得到有效保护。本文对治疗青光眼药物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近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市儿童医院诊断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患儿共29例50眼,其中男21例35眼,女8例15眼;年龄1个月~4岁,年龄中位数为6个月。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的方法打开Schlemm管后,用麻花状6-0聚丙烯缝线引导完成近全周小梁切开术,并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眼压、角膜直径、杯盘比和并发症,记录术中缝线成功穿过全周Schlemm管的患儿比例及术后手术成功率。结果缝线成功穿过全周Schlemm管的患儿比例为90%,未成功的病例改行Harms刀完成小梁切开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患儿平均眼压分别为(35.0±9.5)、(9.9±4.4)、(10.0±4.2)、(9.7±4.4)、(9.0±2.9)、(9.4±4.2)、(9.3±3.3)和(9.5±3.8)mmHg(1 mmHg=0.133 kPa),角膜直径分别为(13.7±1.4)、(13.3±1.4)、(12.9±1.4)、(12.8±1.3)、(12.7±1.2)、(12.6±1.1)、(12.6±1.1)和(12.8±0.4)mm,杯盘比分别为0.81±0.15、0.55±0.22、0.48±0.23、0.45±0.22、0.43±0.21、0.41±0.20、0.40±0.21和0.31±0.1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56、4.55、21.07,均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患儿眼压、角膜直径和杯盘比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2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3.3%(42/45),条件成功率为100%(45/45)。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缝线引导的近全周小梁切开术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且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简介:目的:了解历代医家有关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经验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青光眼的主要病因、病机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再根据青光眼文献登记表,逐项进行记录,进行调查表调查,最后对证候类型、中医治法、方药、护理方法等进行频数和排序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青光眼主要由风、火、痰、郁、虚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气血失常,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而致。其证型以肝火上炎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虚火旺证、肝经风热证最为常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肝经风热证、肝火上炎证居多;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肝郁气滞证、阴虚阳亢证、肝经风热证居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肝肾阴虚证、肝经风热证居多。治疗青光眼最常用药有:茯苓、生地、当归、车前子、决明子、甘草、川芎、菊花等。结论:通过对原发性青光眼的文献整理研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了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理、病机特点、演变规律、辨证要点、主要证型及常用药物等,为规范原发性青光眼的诊疗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原发性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是致盲率较高且常见的眼病,它已被公认为是一双眼性疾病。本文统计大多是两眼先后发病,两眼同时发病者极少。一眼先发病者,即使治疗效果差,但有机会对未发病眼进行预防性治疗,很少双眼失明。若两眼同时发病,虽然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检查了解房角状态,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降低青光眼致盲率有效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导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患者产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的原因,以期为后续的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与建议。方法:选取在 2018年三月至 2019年三月之间在我院眼科就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的 146例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研究,在进行实验研究前首先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将所有的对象进行分组,选取其中发生恶性青光眼并发症的 45例患者组成研究中的研究组,其余的未发生恶性青光眼的 101例患者组成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分析导致患者产生恶性青光眼的影响性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较小,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是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原因。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患者的年龄与眼轴长度是引发并发症的重要的原因,极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并发症。结论 :年纪较小、眼轴长度、眼球晶体厚度以及前房深度较低的患者在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相对于其他的患者极有可能发生恶性青光眼病症,并且万一患者年纪较轻与眼轴长度较短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
简介:摘要:在进行对后并发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探究中。将已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的患者 64位 ( 共 79眼 )定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两大组, A组为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后产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 (6人 7眼 ); B组为在进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 (58人 72眼 ),将两组患者的相关病例及患者资料进行科学细致的对比分析。在进行充分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患者在具备短眼轴、在进行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检查时眼压较高、患者年龄较小或是患者所患青光眼类型为慢性型都可能在进行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手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高危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