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导向的容量管理策略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3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研究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PiCCO模块连接,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CVP、心脏指数(CI)、ITBVI、EVLWI,准确评估患者容量状况,以CI 3.0~5.0 L/(min·m2),ITBVI 800~1 000 ml/m2,EVLWI 3.0~7.0 ml/kg为参考值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术中根据CI、ITBVI、EVLWI动态变化调整补液,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术后30 d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组织灌注改善,尿量明显增加(P<0.0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P<0.05),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急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比15.0%、5.0%比10.0%)(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0%比15.0%)(P<0.05)。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CI、ITBVI、EVLWI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保证微循环灌注,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降低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因冠状动脉内膜增生或血栓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抗栓治疗无效的患儿,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现状、手术指征、桥血管选择及预后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自体血回收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录入中国心外科数据库(CCSR)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回输(n=76);对照组术中未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输注库存血(n=76),因术中被排除4例,实际对照组7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24 h引流量、库血输注量、肺功能、肾功能等参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改变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库血输注量减少,肺功能、肾功能等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血液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发热、过敏反应等,而对照组出现严重发热反应3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自体血回收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和输血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均得到更好保护,术后凝血及恢复情况与输注库存血患者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组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采取围术期双心路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改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室主血分数(LV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疗效更高(P<0.05)。治疗前,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组和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LV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LV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变化幅度更显著(P<0.05)。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改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较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组有优势(P<0.05)。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和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双心同治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改善心功能,改善心理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心理护理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心理应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并择期行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14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在术前7 d、术前1 d、术后7 d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生理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术前1 d观察组焦虑评分为(7.85±1.15)分、抑郁评分为(7.96±0.8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焦虑评分为(4.65±1.01)分、抑郁评分为(4.96±0.4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1 d观察组CD-RISC评分为(79.68±6.88)分、术后7 d观察组CD-RISC评分为(89.69±8.0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1 d、术后7 d观察组血清NE、AngⅡ、AL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非常满意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行CABG术冠心病患者的应激心理,有利于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术后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ICU监护对策。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全方位的ICU监护措施,并且围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功能、电解质平衡和各项生活护理措施进行优化。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46例患者经过ICU监测和护理措施之后,全部在48h以内就脱离了呼吸机辅助,平均带机时间仅为20.9h。另外所有患者在术后48h后都可以顺利拔管并进入普通病房,无患者出现严重的围术期心肌梗死或其它恶性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需要实施非常严格的ICU监护对策,减少患者各类并发症的产生,并重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采取乌司他丁治疗对其炎症因子以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 n=70)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参照组各 3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及心肺功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 IL-6、 IL-8以及 IFN-α水平均低于参照组;除心率外,观察组氧合指数、 BNP水平高于参照组,而肌钙蛋白 I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乌司他丁的应用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肺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和咪唑安定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择期行OPCAB的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依托咪酯组(A组,39例)和咪唑安定(B组,39例)。A、B组分别静脉注射依托咪酯、咪唑安定,再静脉注射芬太尼+哌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然后予以异丙酚+哌库溴铵+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麻醉期间监测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血管阻力[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氧代谢[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于气管插管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记录上述指标。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及术后6、12、24 h检测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2时HR、MAP升高,且A组HR低于B组;A组患者T3、T4时HR降低,且低于B组;B组患者T3、T4时MAP降低,且低于A组(P<0.05)。与T0时比较,A组T1~T3时、B组T1~T4时SVRI、PVRI降低(P<0.05),A组患者T1~T4时SVRI、PVRI高于B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4时SvO2升高,VO2I、DO2I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术毕及术后6、12、24 h的血清cTnI水平均升高(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咪唑安定比较,OPCAB患者在麻醉诱导时使用依托咪酯更有利于维持气管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两者在氧代谢平衡和心肌保护方面的作用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我院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2 月期间接诊治疗的 40 例进行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进行病情回顾分析,将其术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 40 例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极佳,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33.6±9.1 ) h 、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 2.6±0.7 )根、平均监护时间为( 3.2±2.1 ) d 。 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极佳,该治疗方式可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心胸外一科收治的130例需进行CAB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认知行为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康复效果,干预前后肺功能(FEV1、FVE)、运动功能(6MWD)指标以及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FEV1、FVE以及6MW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EV1、FVE明显升高,6MWD明显延长,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关爱患者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理认知行为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CABG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康复效果,并有助于患者缓解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改善其肺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并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也有明显效果。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虽然静脉仍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旁路移植材料,但利用左胸廓内动脉建立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旁路已成为"金标准",对年轻患者应争取使用更多的动脉旁路。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旁路移植可以达到最好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对不适合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应合理选用非体外循环和各种微创旁路移植技术。采用术中旁路血流测定、术后"快通道"加速康复、强化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争取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并获得最佳的中远期效果。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经是成熟的外科手术,但仍需要设计更多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解决临床常见问题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术中的护理疗效。方法:我院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1 月收治的 66 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过程中护理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 对照组( 33 例:常规护理 )与实验组( 33例 :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6.06% )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明显( P<0.05)。 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护理干预可影响手术治疗安全性,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脑血管搭桥术的适应证、技术及治疗策略也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结合近年来脑血管搭桥技术的新进展,对其主要技术和策略进行多中心总结,其中着重叙述脑血管搭桥术的分类、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常见搭桥方法、术后处理,并对常用的颞浅动脉搭桥术、颌内动脉搭桥术的方法做简要概述。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旁路血管通畅和患者获得良好远期效果的重要前提。其中术前靶血管的评估是基础,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手段,旁路血管的高质量获取是保障,吻合方式和吻合口质量是核心。术中瞬时流量测定作为目前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由于吻合口狭窄导致的旁路血管失功能,指导旁路血管翻修。但是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其阳性预测值较低,且与旁路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关系证据不足。术中瞬时流量测定联合高分辨率心外膜超声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作为术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术中一旦发现旁路血管及吻合口形态异常、血流量不满意,需要立即调整或重新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质量控制需要心脏外科医师综合判断,采取个体化措施,以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远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基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胸痛患者CMD的发生风险和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因胸痛行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的NOCA患者。NOC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存在任何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的病变。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PET/CT左心室负荷及静息状态的心肌血流量和左心室整体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结果,根据CFR分为CMD组(CFR<2)和对照组(CFR≥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FR与各临床连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讨CMD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年龄(56.7±9.6)岁,其中女性41例(62%),CMD组20例(30%),对照组46例(70%)。单因素分析显示,CMD组体重指数(BMI)[(28.1±3.6)kg/m2比(25.6±3.5)kg/m2,P=0.01]、总胆固醇[(4.89±1.03)mmol/L比(4.30±1.02)mmol/L,P=0.0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3±0.81)mmol/L比(2.71±0.95)mmol/L,P=0.038]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FR与BMI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5,P<0.001),与总胆固醇(r=-0.271,P<0.05)和LDL-C(r=-0.280,P<0.05)呈弱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性别、高血压、糖尿病、LDL-C调整后,BMI与CMD独立正相关(BMI每增加5 kg/m2,CMD风险增加1.528倍,95%CI:1.083~5.897,P<0.05)。结论在NOCA胸痛患者中,CMD发生风险较高,BMI升高与基于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的CMD独立相关。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CTCA )检查的诊断意义。 方法 现对临床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展开研究,入院时间在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选取其中 13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GAG ),以 GAG 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意义。 结果 CTCA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1.9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8.03% ;而 GAG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7.2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2.73% ,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 P < 0.05 ); CTCA 检查后的符合率为 93.21% 、特异性为 93.33% 、灵敏度为 91.18% ,。 结论 CTCA 检查结果和 GAG 检查结果之间无明显区别,且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全动脉化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化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HR=1.125,95% CI:1.050~1.205,P<0.01)。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全动脉化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