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测量猪下颌骨的方法,即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CBCT)进行的线性测量及体外直接测量。材料和方法:通过充填有古塔胶的孔洞来标记出7个下颌骨中的6个骨横截面。使用CT设备扫描下颌骨,随后使用带锯沿着古塔胶标记点进行截面。接下来.使用手持数字卡尺对每一个骨界面进行4次直接测量(DIR),古塔胶标记点作为参考点。随后.使用专门软件来测量相对应的横截面的放射影像(RAD)。一共测量168个位点。分别计算每对RAD和DIR测量值之间的差别[△(RAD-DIR)]。结果:△(RAD-DIR)平均值为-017±053mm(范围为-142~10gmm)。在36%的位点中.CBCT值要高于直接测量值;8%的位点(95%可信区间,38%~122%)表现出+O,5mm及+1mm的误差.18%的位点(95%可信区间.-02%~3.9%)表现出超过+1mm的误差。结论:CBCT和直接测量值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然而,有相当大比例位点的误差至少高出05mm.这表明当使用CBCT来设计手术方案,例如E:I腔种植治疗时,必须预留出安全余量。
简介:摘要:本文对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 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CT 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无损检测、高精度、快速等,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探讨了 CT 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前牙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量对上颌前牙种植治疗的种植成功效果观察及对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口腔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行上颌前牙种植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上颌前牙种植术;观察组在上颌前牙种植术前行上颌前牙CBCT测量。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即刻、种植3个月及种植12个月牙槽骨骨厚度和ISQ值变化,种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种植成功率[96.67%(58/60)]高于对照组[85.00%(51/60)](χ2=4.904,P<0.05)。观察组牙槽骨骨厚度种植3个月[(1.53±0.05)mm]和种植12个月[(1.78±0.12)mm]均高于对照组[(1.46±0.04)mm、(1.64±0.10)mm](t=9.839、8.066,均P<0.001)。观察组ISQ值种植3个月[(76.83±5.49)]和种植12个月[(82.91±4.85)]均高于对照组[(67.81±4.61)、(74.18±5.21)](t=11.324、11.038,均P<0.001)。观察组总满意率95.00%(57/60)高于对照组[81.67%(49/60)](χ2=5.175,P<0.05)。结论上颌前牙CBCT测量对上颌前牙种植治疗的种植成功效果明显,不仅可提高种植成功率,且可提高种植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术中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 vs. 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 vs. 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 vs. 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医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的故障特点和规律,提出其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RCA)法对在用6年的1台CT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故障分析(FA),分析其发生故障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和措施。结果该CT设备故障分布包括扫描参数设置、电源分配系统、扫描架旋转控制系统、扫描床以及高压发生与控制系统,其中扫描架旋转控制系统的故障所占比例最高,约占30%;高压发生与控制系统所占比例最低,占7.27%。结论医院CT设备故障涉及到的种类较多,原因较复杂,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有针对性地预防故障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采用透明头枕和真空袋头枕两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透明头枕固定)与研究组(真空袋头枕固定),每组20例。在直线加速器治疗过程中,利用千伏级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获取每例患者10次的配准图像数据。分析两组线性摆位误差和旋转摆位误差。结果研究组患者头脚(Y轴)方向、左右(X轴)方向、前后(Z轴)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分别为(1.1±0.8)mm、(0.9±0.8)mm、(1.2±0.9)mm,对照组分别为(1.3±1.1)mm、(1.1±1.1)mm、(1.4±1.1)mm,研究组X轴、Y轴、Z轴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73±0.52)°、(1.08±0.89)°、(0.89±0.74)°,对照组分别为(0.81±0.69)°、(1.38±1.05)°、(0.88±0.70)°。两组Y轴和Z轴线性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4);两组X轴、Y轴旋转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1)。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真空垫头枕在改善旋转摆位误差和线性摆位误差方面都较透明头枕好。
简介:目的探索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脑电图在癫痫病的诊断、分型和病因方面的意义以及两者的优势。方法对196例癫痫患者进行脑CT扫描和脑电图常规描记。结果196例中原发性癫痫140例(71.43%),继发性癫痫56例(28.57%)。脑CT异常率66.66%,脑电图异常率96.36%,痫波检出率23.47%。脑电图以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增多为主。CT和脑电图的符合率80.95%。结论CT是查找继发性癫痫病病因的有效方法。而脑电图对癫痫病的分型和原发性癫痫的检出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孤立性肺小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X线进行检查,观察组使用CT进行检查,对于两组的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穿刺结果对比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孤立性肺小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准确率高,误诊、漏诊率低,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