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高度近视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的表现。方法:此次研究入组样本选自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30例59眼高度近视患者,统计并分析高度近视患者眼组织结构病变情况。结果: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能定量测量且可分析患者眼组织结构病变特征。结论:OCT检查是一种非创伤和有可重复性的检查方法,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眼部病变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也可让医生更直观地了解病情进展,在临床诊断和后期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高度近视 表现分析
  • 简介:摘要:计算网络漏洞扫描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对计算网络漏洞扫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在网络安全防护、漏洞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漏洞扫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 标签: 计算机网络 漏洞扫描 安全防护 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运行中的X射线计算断层摄影装置(CT机)对病灶的分辨能力,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X射线计算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17589—1998)对广东省地、市各级医院的CT机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检测160台CT机,其中一手机116台,二手机44台,空间分辨力≤0.75、1.00和1.25mm的CT机分别占受检CT机总台数的30.00%、66.25%和3.75%,低对比分辨力达到2.5、3.0、3.5mm的CT机分别占受检CT机总数的59.38%、40.00%和0.63%,均符合国标评价要求。一手机空间分辨力平均值为0.92mm,二手机平均值为0.98mm,经秩和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手机的低对比分辨力平均值为2.66mm,二手机平均值为2.82mm,经秩和检验,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根据目前检测规范的评价标准,所检测的CT机均达到质控要求,但仍需继续加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二手机的质量控制。建议重新修订评价标准。

  • 标签: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 设备安全性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淋巴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断层显像(PET)/X线计算断层摄影(CT)多模式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显像经病理确诊或多种影像确诊的99例肾淋巴瘤患者,男69例,女30例,年龄(45±23)岁,年龄范围为3~86岁。检测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尿酸),观察18F-FDG PET/CT表现,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观察同时行增强CT或MRI的患者其强化方式及MRI信号特征。结果10例患者肌酐升高(117~389 μmol/L);17例患者尿素升高(8.40~50.35 μmol/L);15例患者尿酸升高(441~1 044 μmol/L)。多结节型,共35例,SUVmax为14.92±8.69。单结节型,共22例,SUVmax为12.25±5.78。腹膜后浸润型,共12例,SUVmax为16.53±8.01。肾周型,共5例,SUVmax为11.16±3.54。肾窦型,共3例,SUVmax为9.57±4.45。弥漫浸润型,共17例,SUVmax为10.04±5.44。混合存在,共5例,SUVmax为14.32±6.92。肾淋巴瘤不同分型之间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0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5例行MRI,增强CT均表现为无或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密度均匀,6例伴轻微坏死或囊变,6例增强CT未能检出肾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等或者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显著高信号,病灶均检出。结论肾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高,在其诊断、分期评价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锥形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2>0.90,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形束 摆位误差
  • 简介:这道计算题曾让有的人花费好几个小时仍不得其解。问题是,将1到9这几个数字排列成3行,并使第2行的3个数字相加的和比第1行的3个数字之和大3,而且使第3行的3个数字之和比第1行的3个数字之和大6。那么,请你试试看能找到答案吗?

  • 标签: 计算机 数字排列 个数 计算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断层扫描(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形态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Ⅱ~Ⅳ期ENK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全组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活检和18F-FDG PET-CT检查。以正常肝脏组织18F-FDG摄取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弥漫型和摄取正常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63例患者中,PET-CT显像中骨髓18F-FDG摄取正常型22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弥漫型24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17例。骨髓活检诊断骨髓浸润阴性55例,阳性8例。63例患者中,复发进展37例,死亡31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和正常型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4.7%和63.6%(P=0.006),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8%和64.8%(P=0.005)。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弥漫型和正常型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5.3%和63.6%(χ2=1.968,P=0.16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7.9%和64.8%(P=0.280)。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示,乳酸脱氢酶、EB病毒(EBV)DNA、韩国预后指数、骨髓18F-FDG摄取形态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示,EBV-NDA、骨髓18F-FDG摄取形态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EBV-DNA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NKTL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形态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骨髓浸润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新型的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生物计算、纳米计算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数为350万台,便携计算、数字基因计算、移动手机和终端产品

  • 标签: 计算机计算机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实现了一定的提高。大到各种航天飞行设备、航空母舰等,小到各种简单的简化生产活动的基础设备,在这些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实现最大突破的莫过于计算的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与技术是在二战中以及二战后新兴起的一项应用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却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惊异的进步和实现了全世界范围的普及。本研究将针对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地分析,认真总结计算科学与技术实现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 标签: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光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性白内障术前检查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间于本院接受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普通检眼镜检查。结果OCT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7例存在黄斑病变,其中3例为黄斑水肿,2例为老年性黄斑病变,1例为黄斑区出血,1例为黄斑萎缩。普通检眼镜检查则未见上述情况,漏诊率为11.7%。结论对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有利于发现黄斑疾病,从而有效降低黄斑病变的漏诊率,故可在临床加以推广。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老年性白内障 手术治疗 黄斑区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平均年龄44.5岁。所有患眼瘤体位于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橘红色,边界清晰。采用OCTA仪对患眼瘤体处6 mm×6 mm或8 mm×8 mm范围进行扫描,系统自动处理图像后提供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图以及对应的结构en-face像和B-scan像。结果OCTA检查发现,当调整分层线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周围,血流图可见瘤体边界清晰,瘤体表面血管呈网状纵横交错,粗细不一。B-scan像,对应瘤体处全层视网膜脉络膜呈圆顶状隆起,神经上皮层可伴有增厚,视网膜下积液、渗出及劈裂等。结构en-face像,瘤体边界清晰,周围渗出呈点状或片状强反射,局部色素沉着呈弱反射,信号反射不均匀。结论OCTA可清晰显示CCH表面血管形态。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血管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rdebergretinatomography,HRT)在民航航空人员眼科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民航医学中心眼科体检中疑似青光眼飞行员22例(44眼)纳入疑似青光眼组,同时纳入同期正常对照飞行员28例(56眼)为正常对照组;所选飞行员均通过直接检眼镜测量杯盘比,并均进行HRT检查;比较两组飞行员视乳头形态结构参数,并观察其与杯盘比之间的关系。结果疑似青光眼组的视盘、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视杯容积及合并平均视杯深度、最大视杯深度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盘沿面积和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截面面积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HRT检查,疑似青光眼组飞行员杯盘比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飞行员,且杯盘比越大,HRT所得视乳头形态结构参数异常率越大。结论HRT检查重复性好,对筛选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有重要参考意义,应用于民航飞行员眼科体检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眼底断层扫描 青光眼 杯盘比 视乳头参数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盘的血流评估都是针对大血管,而对于微血管的血流定量评估一直缺少很好的评估设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量化,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指标。本文对应用OCTA技术测量视盘和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进展评估中的研究及血流参数与视神经纤维层和筛板等结构参数和视野参数的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血流参数在青光眼损害评估中的作用。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青光眼 评估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原田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田病患者18例(32只眼),采用FFA和OCT检查,结合患者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只眼造影早期视盘表面呈现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出现边界模糊的强荧光,4只眼呈放射状条形低荧光,以视盘为中心向四周延伸;28只眼中周部和后极部表现为多发性颗粒状、针尖样强荧光斑点,逐渐扩散融合;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在浓度不均的点状反射,其中6只眼表现为团状渗出点,10只眼玻璃体表现为腔点状反射增多,3只眼有囊腔形成。结论FFA联合OCT检查在原田病诊断中具有优越性,对疾病的病情追踪、疗效评价提供评价标准。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田病 诊断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取正常人40例(80眼)和高度近视50例(94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近视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以视盘为中心扫描,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计算鼻,颞、上、下四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度近视组患者的鼻、上、下三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变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颞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变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随着度数的加深而变薄。鼻、上、下三象限符合这一变化规律,而颞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则随着度数增加而变厚,这一特点对临床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平均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 作者: 李霞 彭晓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太原 03001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05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视盘凹陷性疾病由视盘小凹、视盘缺损、牵牛花综合征、盘周葡萄肿等数种先天性疾病共同组成。既往这类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主要依靠眼底彩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扫频源OCT(swept-source OCT,SSOCT)在扫描深度、广度、成像清晰度上的显著改进,我们对这类疾病的形态特征和并发症的表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类疾病中各病种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加深了对视盘先天异常形成机制的认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8-24)

  • 标签: 先天性视盘凹陷性 相干光断层扫描 视盘小凹 牵牛花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