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的活体生物组织结构成像技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疾病的检查。尽管OCT检查已在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普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将其作为定性诊断工具,缺乏对OCT图像的深度挖掘和解析。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较全面的OCT数据库,进一步对OCT图像进行原始图像处理、病变分析、人工智能开发等,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水平,同时也能辅助眼科医师作出更适合的临床决策。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经眼底荧光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43例45眼,其中湿性型28例30眼、干性型15例15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0例43眼利用OCT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黄斑部神经纤维层(nervefiberlayerofmacular,MNFL)、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retinalpigmentepithelium/choriocapillaris,RPE/CC)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neurepitheliumlayer,RNE)的厚度变化。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MNFL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76.5±51.7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2.5±7.6μm、正常对照组为27.7±6.4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NE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07.1±130.8μm、正常对照组为239.9±13.4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223.4±22.6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PE/CC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115.3±30.6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81.7±20.4μm、正常对照组为76.4±11.5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斑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厚度随着老年黄斑变性病程的发展,其厚度增加。OCT可以作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发生与发展的监测工具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突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视网膜突起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3例13只眼。均行超广角眼底成像、SD-OCT检查。采用配有55°广角镜头的SD-OCT仪观察病灶形态、颜色、大小、位置。结果22只眼共计视网膜突起病灶26个,均呈孤立、灰白色、类囊性、突起样表现。SD-OCT检查发现,所有病灶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其中,22个病灶(84.62%,22/26)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4个病灶(15.38%,4/26)内未见明显弱反射囊腔。23个病灶(88.46%,23/26)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8个病灶(30.77%,8/26)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6个病灶(23.08%,6/26)存在视网膜浅脱离。结论视网膜突起病灶在SD-OCT中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大部分病灶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病灶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个别病灶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浅脱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的10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一个月对以上全部术眼进行视力和黄斑区OCT检查,对术眼黄斑中心的视网膜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以上100例患者中,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0.07—0.40,OCT检查表明黄斑中心视网膜在形态结构上没有显著异常,黄斑中心厚度(CFT)大约为239.72±12.31μm;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获得一定程度提高,眼部没有严重炎症发生,没有在眼底镜下发现黄斑区异常;术后1周和1个月的OCT检查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CFT分别是248.33±10.81μm和241.29±9.66μm,比术前稍微有所增加,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顺利完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短期内,CFT平均值比术前增加了一定程度,术后OCT检查没有见到黄斑囊样水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脉络膜骨瘤扫频源OCT(SS-O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经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FFA和(或) ICGA、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骨瘤的61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20只眼,女性44例53只眼;平均年龄(33.5±12.7)岁。单发肿瘤71只眼(71个瘤体),多发肿瘤2只眼(4个瘤体,每只眼各2个瘤体)。参照文献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结果,将瘤体分为钙化区(较新鲜瘤体)和脱钙区(较陈旧瘤体)两类。采用SS-OCT对患眼瘤体进行扫描,根据肿瘤位置以及大小选取适当和相应的扫描模式。观察瘤体的SS-OCT影像特征,包括瘤体内部反射特点、瘤体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以及瘤体表面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变化。结果73只眼共75个瘤体中,7个瘤体仅有脱钙区,5个瘤体仅有钙化区,其余瘤体均有钙化区和脱钙区。SS-OCT显示钙化区视网膜内层均保存完整,而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RPE等视网膜外层结构可有异常;脱钙区的视网膜外层及RPE结构全部受损。所有瘤体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大部分中、大血管层结构均消失,取而代之呈现"海绵"状(39个瘤体)、"丝瓜络"样(11个瘤体)、"板层"样(10个瘤体)、混合型(12个瘤体)以及不规则样(5个瘤体)外观。瘤体内可见强反射板层线(71个瘤体)、强反射水平线(47个瘤体)、弱反射管腔(水平、垂直、圆形分别为39、42、41个瘤体);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所有瘤体的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可见,并可见睫状后动脉穿入巩膜层。结论脉络膜骨瘤在SS-OCT图像可清晰呈现特征性的"海绵"状、"丝瓜络"样、"板层"样、混合型以及不规则样五种外观,伴有瘤体内特有的强反射板层线、水平线和弱反射管腔。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可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生长。
简介:摘要:本文对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 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CT 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无损检测、高精度、快速等,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探讨了 CT 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简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OCTA具有无需造影剂、高分辨率、检查快捷、三维成像等优势,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前节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OCTA也有应用的局限性。本文对OCTA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做简单介绍,就OCTA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并分析低视力产生原因。结果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中老年性黄斑变性人数为17例,黄斑水肿人数为35例,糖尿病眼底病变人数为13例,视神经萎缩人数为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人数为6例,黄斑板层裂孔人数为4例,视网膜脱落患者人数为4例,未有任何异常人数为11例。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是一种非接触的新型诊断技术,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的检测中能够迅速确定出低视力的原因,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与生物学领域对高分辨率组织成像需求的不断增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已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非侵入性成像工具。OCT结合了光学干涉测量和成像技术,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二维切面图像,用于探索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然而,要完整理解生物组织的三维结构以及病变的空间分布,需要采用三维重建算法来将单个切面图像整合成连贯的三维模型。本文着眼于电子测量中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并旨在深入探讨OCT技术的原理和在三维重建领域的应用。OCT通过使用光学干涉原理,能够以微米级的分辨率在非侵入性条件下获取组织内部结构的图像,使其成为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要工具。然而,要实现对三维结构的高质量重建,需要结合先进的算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