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高度近视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尤其是在亚洲国家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常伴有眼轴过度增长和严重的眼底病变等并发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的病因复杂,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遗传学角度出发,对高度近视的遗传因素和基因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牙釉质形成是受到关键基因时空性程序性调控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进程。该过程覆盖年龄段长,涉及生长发育时期多,易因信号干扰或基因突变导致牙釉质发育缺陷性疾病(developmental defects of enamel,DDE)。表观遗传修饰在发育过程中对基因表达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高通量测序、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DNA甲基化芯片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绘制全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图谱成为可能。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多种表观遗传时空特异性动态修饰在牙釉质形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扩展了人们对牙釉质形成调控网络的认识,也为DDE的临床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述了人牙釉质和啮齿类动物切牙牙釉质的形成过程,总结表观遗传修饰在牙釉质形成中的动态特性,阐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牙釉质形成及牙釉质发育缺陷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简介:摘要: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中介绍了一些经典遗传学的实验。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的知识需要融入到劳动实践中完成。一些遗传学实验正好可以在这个时间、气候下完成,这将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的落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新生儿脑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住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不明原因新生儿脑病且完善遗传学检测的113例患儿的围产期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MRI表现,以及遗传检测结果和转归等。用t或χ2检验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13例患儿中,男性74例(65.5%),出生胎龄(38.6±1.5)周,出生体重(2 957±561)g。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最常见(83/113,73.5%),其次为惊厥发作(39/113,34.5%)。38.2%(34/89)头颅MRI异常,80.4%(74/92)脑电图结果异常。113例患儿中遗传学检测结果异常60例(53.1%),包括单核苷酸变异48例,拷贝数变异8例,染色体变异4例。48例单核苷酸变异可分为综合征类(18例,37.5%)、代谢类(16例,33.3%)、癫痫类(11例,22.9%)和线粒体类(3例,6.3%),其中14例基因暂未收录于数据库。至2021年12月31日,共随访成功103例,其中75例(72.8%)预后不良,包括52例(50.5%)死亡,23例(22.3%)发育迟滞。预后不良患儿的出生体重和惊厥发作比例均低于非预后不良患儿[(2 876±536)与(3 254±554)g,t=3.15;29.3%(22/75)与53.6%(15/28),χ2=5.20],意识障碍比例高于非预后不良患儿[80.0%(60/75)与53.6%(15/28),χ2=7.19](P值均<0.05)。预后不良患儿的遗传学异常比例与非预后不良患儿相比,显现出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3.3%(40/75)与46.4%(13/28),χ2=0.39,P=0.533]。结论遗传学异常是不明原因新生儿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单核苷酸变异为最常见遗传学类型,综合征类、代谢类、癫痫类是常见的单核苷酸变异类型。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个新的杂合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IFD)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个分别于2021年3月30日和2021年5月27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F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GA、FGB及FGG基因的变异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候选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并预测变异蛋白的致病性,同时模拟变异前后蛋白质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1为18岁男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均明显偏低,分别为0.80 g/L和1.00 g/L。先证者2为43岁男性,其Fg:C和Fg:Ag分别为1.35 g/L和1.30 g/L,均偏低;先证者1的父亲、先证者2的父亲及儿子的Fg:C和Fg:Ag均偏低。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1及其父亲FGG基因的第7外显子均存在c.688T>G(p.Phe230Val)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2及其父亲和儿子FGA基因的第6外显子均存在c.2516A>C(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同源性分析表明Phe230和Asn839残基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提示p.Phe230Val和p.Asn839Thr变异均为致病性;蛋白模拟模型结果显示p.Asn839Thr变异使氨基酸之间的氢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蛋白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结论p.Phe230Val和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这2个家系发生IFD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血红蛋白Santa Ana (Hb Santa Ana)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选择2013年8月4日因"发现贫血、脾大伴尿色加深5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一例Hb Santa Ana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查。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红细胞参数,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技术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血红蛋白组分,利用跨越断裂点PCR及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患儿的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利用二代测序(NGS)检测患儿的珠蛋白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患儿表现为轻中度溶血性贫血,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含量(90 g/L)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67 g/L)均偏低,网织红细胞比值(0.141)偏高,提示为低色素性增生性贫血。血红蛋白组分分析提示患儿血红蛋白F升高至10.7%,提示β珠蛋白肽链合成存在异常。患儿HPLC分析图谱可见异常峰,面积占总面积的4.5%。患儿父母的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组分分析结果均未见异常。未在患儿中检出中国人常见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珠蛋白基因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存在HBB:c.266T>C杂合变异,其父母未见相同的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定为致病变异。结论患儿存在HBB:c.266T>C杂合变异,以溶血性贫血为主要临床表征,可确诊为Hb Santa Ana。
简介:摘要黏膜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中一种罕见且具有侵袭性的亚型,预后较差。在我国,黏膜黑色素瘤比例高达22.6%,是黑色素瘤诊断的主要亚型之一。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黏膜黑色素瘤基因变异谱的了解逐渐深入。本文总结了黏膜黑色素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对黏膜黑色素瘤的主要驱动基因突变、结构变异及基因融合特征进行论述,有助于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家系中2例BCL11A相关智力障碍(BCL11A-ID)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6月19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1个BCL11A-ID家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可疑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并进行致病性评估。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表现为智力障碍及语言发育迟缓,二者的胎儿血红蛋白(HbF)显著升高。WES发现先证者BCL11A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1327_c.1328delTC(p.Ser443Hisfs*128)杂合变异,导致编码蛋白截短表达,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遗传自母亲。检索相关数据库未见报道,为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1)。先证者及其父母、哥哥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先证者及其父母的CNV-seq未见异常。结论本研究确诊了先证者及其母亲为BCL11A-ID患者,c.1327_c.1328delTC(p.Ser443Hisfs*128)变异可能是该病的致病原因,丰富了BCL11A基因的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染色体在儿童生长发育期的发生率,分析其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因生长发育异常就诊的儿童7 574例,采集其外周血样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7 574例患儿中,共检出12例环状染色体,检出率为0.16%,具体包括1例r(6)、2例r(9)、2例r(13)、1例r(14)、2例r(15)、1例r(21)以及3例r(X)。12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异常,包括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肢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具有相同断裂位点的2例r(9)患儿和2例r(15)患儿中,各有1例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其余2例则合并r(9)有特殊面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携带r(X)的患儿具有Turner综合征的部分表现。结论环状染色体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及智力异常的重要原因,其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应仔细采集这类患儿的病史,并尽早完善染色体检查以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癫痫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1日因有生育需求来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就诊的1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史,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候选变异,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通过反转录-PCR及Sanger测序确定候选变异的致病性。结果患者为35岁女性,发病时无发热,意识丧失且颞叶出现异常放电,以抽搐、昏厥为主。WES检测显示其SCN9A基因存在c.2841+5G>A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该位点。c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变异导致SCN9A基因第16和17外显子之间插入了154个碱基,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影响SCN9A蛋白的正常功能。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_Strong+PM2_Supporting)。结论SCN9A基因c.2841+5G>A变异可能是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SCN9A基因的变异谱,同时为患者的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PW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学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复习。结果病例1,男,年龄6岁3个月,因身材矮小就诊,智力轻度低下,构音障碍,脊柱侧弯,隐睾,小阴茎,长颅、窄面、杏仁眼、小嘴,薄上唇、嘴角向下,皮肤白皙。婴儿期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后逐渐食欲亢进,1.5岁行双侧隐睾手术,但效果不佳。病例2,男,年龄4岁,主因肥胖就诊,食欲亢进,体质量增长过快,语言、认知功能落后,构音不清,脊柱侧弯。婴儿早期曾有喂养困难,2岁行双侧隐睾手术效果不佳。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及甲基化特异性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均检测到PWS关键区域(15q11-13)的父源片段丢失,确诊为 PWS。结论PW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各年龄段特点不同,对不明原因婴儿期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儿童期矮小、肥胖患儿,需警惕该病,可通过分子遗传学技术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皮质发育畸形是以皮质结构异常、灰质异位或脑组织大小的异常为特征的一组病变。DNA测序技术和甲基化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皮质发育畸形的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脑皮质祖细胞中引起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激活的体细胞镶嵌突变是某些类型的皮质发育畸形的主要原因。本文对皮质发育畸形尤其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分类及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