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年龄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控制,要求患者应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概率。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77%,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显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轻型脑卒中合并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SLI)与脑微出血(CMBs)和脑白质疏松(LA)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科室就诊的急性轻型脑卒中合并SLI的患者90例。根据患者的SLI数目将其分为A组(1~4个组)和B组(>4个组)。比较两组的基础情况和CMBs、LA严重程度分级,对急性轻型脑卒中合并SLI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B组脑内微出血分级及脑白质改变在在2-3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A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脑内微出血分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均是急性轻型脑卒中并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MBs、LA情况与SLI的发生密切相关,是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并发SLI的独立危险因素,充分了解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中SLI与CMBs、LA的关系,能更好的帮组临床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及预后的评估。

  • 标签: 急性轻型脑卒中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 脑白质疏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我科对56例脑梗死患者采取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者基本治愈16例、显著改善24例、改善1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9.3%。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预后生存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脑梗死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6%,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为(44.26±3.56)远优于对照组(32.45±1.2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中医药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脑梗死 中医辩证治疗 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将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脱水、利尿、控制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及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神经节苷脂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8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关注、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神经节苷脂 依达拉奉 奥扎格雷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我科收治6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精心的综合护理,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26例基本治愈、30例患者显著进步、5例进步,1例无效。结论护士采取综合全面的护理是提高脑梗死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在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患者5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24h内以及入院第2周的血清BNP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NIHSS和MRS评分,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在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同时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对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结果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4h内以及入院第2周的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NIHSS、MRS、AD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NIHSS、MRS、ADL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MRS、ADL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NP可作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鉴别的一个血清生物学指标,也可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清BNP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CE)及非心源性脑梗死(NC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8例CE患者作为CE组,同期收治的48例NCE患者作为NCE组,所有患者均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7%,显著高于NCE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皮肤黏膜牙龈出血以及脑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CE患者和NCE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但是,治疗CE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以及脑疝的几率显著升高。

  • 标签: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进行焦虑相关因素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24周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

  • 标签: 脑梗死患者 心理状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2周、3个月的尿酸水平及神经功能。结果入院时高尿酸组神经功能评分(NIHSS)为(11.0±5.6)分,正常尿酸组评分为(11.0±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病程2周时高尿酸组(NIHSS)评分为(8±4.8)分,正常尿酸组为(9±5.0)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高尿酸组神经功能好转率(63.6%)高于正常尿酸组(52.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2)。病程3个月时高尿酸组(NIHSS)评分为(9±3.9)分,正常尿酸组为(9±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高尿酸组神经功能好转率为48.5%,正常尿酸组好转率为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血清尿酸的升高有利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而无益于远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脑梗死 尿酸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6月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MRI组(47例)和CT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诊断率对比中24h内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43.75%)显著低于MRI组(81.2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24-72h和>72h时间段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56.25%、66.67%)显著低于MRI组(93.33%、93.7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MRI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其诊断率相对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MRI 脑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脑梗死其他名称缺血性卒中,中风,卒中,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脑梗死并发症的轻重,跟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有直接关系。当皮层部位受累时会有癫间发作,精神、情感障碍等并发症。当传导束受累时,会有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当脑干部位受累时,会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意识障碍等并发症。当发生严重的脑干受累时,并发症稳定后会进入植物状态,对于脑梗死并发症,除了进行积极的治疗外,还需要做好护理措施,患者才能更早的康复。

  • 标签: 脑梗死 病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分析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并对其归纳和总结,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结果从本组患者常规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中,观察组35例中17例临床治愈,15例临床好转,1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对照组35例中6例临床治愈,11例临床好转,8例死亡,10例自动出院。结论早期的康复护理在患有急性脑梗塞的病人中,语言,运动和其他功能恢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脑梗死病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应当加强日常护理,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本文对影响脑梗死病症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控制干预方法,希望为进一步降低脑梗死二次治疗等情形发生率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影响因素 控制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