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汉诗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发生后,无论在语言、诗人经验等方面均拥有自身相对于古典诗歌的异质性,因而,以诗意来通约现代汉诗和古典诗歌必然遭遇其限度。以现代汉语对现代经验复杂而精确的处理要求写作策略的改变,从而造成追求空灵意境的传统古典诗意之收缩与现代诗性言说之扩张,这一诗性扩张又集中体现为诗歌中的形上诉求与审美诉求这一根本张力。现代诗歌史上,以卞之琳和穆旦为代表的诗人们从对诗意的两极处理中,同时促成了现代汉诗的诗性建构。

  • 标签: 诗意 诗性 形上诉求 卞之琳 穆旦
  • 简介:文章立足于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对"诗性智慧"的论述,以及20世纪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东方美学的诗性思维的4个基本特点,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指出了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 标签: 诗性思维 诗性美学 东方美学 想象 意象
  • 简介:台湾导演林书宇的《星空》是近年台湾影坛上难得一见的颇具诗性品格的文艺电影.它是影片,但也是一首真正的诗.其诗性品格体现在:一、在繁杂中求单纯,运用慢镜头、灯光、音乐等因素营造影片的诗意氛围;二、于无声处听惊雷,在静默中传递主人公非常独特而深邃的情思;三、在有限中显无限,通过塑连寥寥几个人物即可传摹出境界层深的艺术世界,共同指向影片的诗意世界.

  • 标签: 《星空》 诗性品格
  • 简介:关于但丁由失恋成就新生、由悲剧成全喜剧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如此,仍需要对但丁的爱、善、德、治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揭示天才诗人的深意。从但丁的《新生》和《神曲》中,我们看到了宣扬诗性的善的意图,这使爱和道德得以在意大利广泛传播;但丁向人们发出了道德告诫:只有接纳超乎肉欲和贪婪的道德的善,才能获得政治的清明;同样,只有获得政治清明的意大利新人,才能够开天辟地,建立起向往已久的、能够给自己带来福祉的人间天国。

  • 标签: 但丁 诗性的善
  • 简介:在视觉艺术中.错视是普遍存在的。作为视错觉艺术载体的错视图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纯粹形态、色彩语汇的知觉印象。在平面设计中.同构错视图形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为观者带来简约、幽默、神秘的意象美.形成独特的视觉享受.更可以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开拓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多层次市场的需求。

  • 标签: 同构错视图形 简约 幽默 神秘
  • 简介:当代欧州华文诗歌主要指1949年后在欧洲定居或客居期间的中国人以现代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新诗作品。这些诗歌的汉语诗性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挖掘汉字的审美表现力,展现汉字音形义的审美特质;二、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注重拓展或颠覆古典意象的传统意蕴;三,以现代社会为基点,重新审视和表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当代欧华诗歌汉语诗性建构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当代欧华诗歌 诗性建构
  • 简介:(一)课程目标:养育诗性智慧1.学会诗性创造。诗性创造指独特的发现。基本方式是隐喻,以己度物,使世界人格化。2.掌握诗性能力。诗性能力指想象力和感觉力。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说,原始人和儿童都长于想象。在世界的儿童期,人们按着本性都是崇高的诗人。3.习惯诗性思维。诗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原始、感性、直觉,少推理。维柯认为:推理力愈弱,想象力也就愈强……由于人类推理力的欠缺,崇高的诗人才产生出来。比如,我校一年级五班陈翰卓同学是这样想象“烟花”的:

  • 标签: 诗性智慧 课程目标 童年 唤醒 诗性思维 想象力
  • 简介:有了人类便有了争斗。美国小说《兄弟连》写战士杀敌,“像一棵树被一个专业的伐木工人砍倒”,比喻之妙,已让人击节。可前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写同类题材,部队上级命令开枪,“抹掉一人!”一个寻常的动词“抹”,被出其不意地用来形容举枪毙敌的动作,人世间对宝贵生命的冷漠、麻木,不是被更加触目惊心地定格在了纸上么?

  • 标签: 叙事伦理 关键词 正义 诗性 《兄弟连》 美国小说
  • 简介:〔摘要〕班主任是忙碌的,高压的,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转化一下思想,用妈妈的心态去工作,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美好,享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诗性生活。

  • 标签: 〔〕班主任诗意生活生命化 教育正确归因陪伴
  • 简介: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是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个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关于审美文化的探讨中,审美性问题仍旧被认为是审美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进人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媒介发展,以及消费话语的大行其道,使审美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现象和新感觉。学者们面对这样的一种文化形变,也开始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厘定和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理论话语。不过,关于审美文化的批判中,对原本属于审美文化特性和价值尺度的诗性维度(审美性)问题,却是忽略的。

  • 标签: 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美学 维度 诗性 理论话语 价值尺度
  • 简介:<正>一、诗性广州的朦胧诗记忆1979年,北岛、舒婷、顾城等一批青年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上诗坛,他们的诗歌创作独辟蹊径,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以崭新的体式和美学原则,着力表达个人之情之感之思,与当时诗坛主流风格背道而驰,令世人惊骇,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论争。在现今大多

  • 标签: 青年诗人 中国情结 顾城 舒婷 诗歌创作 朦胧诗人
  • 简介:龙应台的散文《目送》是一篇难得的“诗性散文”佳作,文本具备了形式诗性、生命诗性、精神诗性三个层面。优美精到的语言、多重叙述风格以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构成了文本的形式诗性;深情的生命形态、独特的生命观形成了文本的生命诗性;由对日常生活的把握和对个体情感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类共同情感与命运的整体思考,造就了文本的精神诗性

  • 标签: 《目送》 蒙太奇 生命观 哲思 诗性
  • 简介:法国思想家吉尔·德勒兹在论述思想“生成”理论时,曾提出著名的“块茎”概念:“块茎”是一种植物,但不是在土壤里生芽,像树一样向下扎根的根状植物,相反,它不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它只在地表蔓延,扎下临时而非永久的根,并借此形成新的“块茎”,然后继续蔓延,如同马铃薯和黑刺莓树一样。“块茎”基于各种关系,把各种碎片聚拢起来;“块茎”基于异质性,把各种各样的领域,平面,维度,功能,效果,目标总归起来,同时“块茎”又基于断裂(即它结构中的各种关系又可随时切断和割裂),而创造出新的“块茎”,新的关系,新的结构。此种精神之“生成”机制被后学名之日:“游牧思想”。

  • 标签: 游牧思想 精神 散文 评论 诗性 “生成”
  • 简介:同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通常出现在各种文体中,辅助实现上下文语义的衔接与连贯。本文将通过同构关系来解读《多丽·咏白菊》这首词许渊冲老先生的译本。

  • 标签: 语篇衔接 连贯 同构
  • 简介:“NP+好+V/A”是近代汉语产生的一个对NP特征进行主观甚度凸显的构式家族,其源构式是先秦时期就产生的“NP+好+NP”结构,构式“NP+好+NP”由于类推扩展而产生构式“NP非受事+好+V(O)”,构式“NP非受事+好+V(O)”又可以扩展为“NP受事+好+V”,这一扩展过程不但可以从构式产生的历史顺序和语义演变逻辑得到证明,还可以从构件“好+V”的词汇化过程得到证明。“NP受事+好+V”又可进一步扩展为构式“NP+好+A”,“好”也因其后的尾焦点由动词扩展到形容词而从一个具有主观甚度评判意义的形容词演变成一个具有主观评判性的程度副词。

  • 标签: 构式语法 承继 词汇化 语法化 “NP+Hao(好)+V A”
  • 简介:沈从文抗战时期未完成的长篇小说《长河》,试图通过少女形象夭夭这一"诗性主体"的建构,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再造开辟出新的路径。但是,叙事速度的加快、叙事视点的游离与叙事情节的彼此矛盾,都表明这一创作理想难以实现。以个体抒情的方式参与抗战这一集体事业的叙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小说文本因此也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美学与社会学意义。

  • 标签: 抗战时期《长河》 诗性主体 抒情
  • 简介:文章以6位北京话母语者的非强调的自然焦点的陈述句语料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汉语语调基本模式内部不同韵律层级的音高表现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句调域内部不同位置的词调域,词调域内部不同位次的字调域,尤其是句末词调域内部的字调域,这两个韵律层级的音高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音高跨度、音高起伏度以及调域中线三方面。“同构性”是语调基本模式的重要特征,作为基本模式三要素的下倾调、降阶调、边界调对于“同构性”的产生都有重要贡献。语调基本模式中不同韵律层级间的同构性是人类语言中的递归性原则在语音中的表现和投射。

  • 标签: 普通话 陈述句 基本模式 韵律层级 同构性
  • 简介:吴为山雕塑以其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写意性表现力在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而对他的这份极富灵性的艺术素养的神秘源头的探究正是笔者所指认的兴趣点.进而发现书法同他的雕塑之间.无论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神韵都存在着难以剥离的同构性关系。

  • 标签: 吴为山 雕塑 书法 同构关系
  • 简介:"诗化生活"与诗歌创作展现了明代苏州文人的"市隐"生活和诗歌雅俗新变现象,显示了明中后期的苏州城、人、诗出现的新特点。这不仅是苏州,还是整个江南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发展,是中晚明江南士人的新面貌,是中晚明诗坛的新变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 标签: 明中后期 苏州文人 诗化生活 诗歌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