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管造影术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头部血管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双源CT以及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 颅脑血管检查 结果比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T血管成像检查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8例CT血管成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一半患者命名为甲组(给予强化头皮针穿刺),剩余患者命名为乙组(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针对对比剂渗漏情况与影像质量,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乙组的对比剂渗漏情况明显比甲组的对比剂渗漏情况,乙组的影像质量明显优于甲组的影像质量,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CT血管成像检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血管狭窄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60例疑似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及DSA检查,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以DSA检查检查结果为标准,观察组检查的准确度为76.7%,特异度66.7%,敏感度79.2%。经Kappa检验表明,Kappa值为0.65(P<0.05),表明两种检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虽然DSA检查血管狭窄准确性高,但是检查过程具有创伤性,而且费用高,不适合作为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首选。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与DSA检查基本一致,而且无创,可作为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MRI 血管成像 颈动脉超声 脑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大咯血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危急重症,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大咯血过程中对责任血管栓塞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在咯血中的应用以及在多层螺旋CT增强基础上的血管重建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及介入医师诊断及治疗大咯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咯血机制进展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在咯血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 标签: 咯血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护理体会。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62例,分组方法以随机的形式分配,分常规组(31例,予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常规护理)、干预组(31例,予以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后的呼吸配合训练情况和心率控制程度。结果干预组在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呼吸配合训练情况和心率控制时间的程度都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期间,将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到其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呼吸配合训练的情况,而且大大缩短了患者心率控制时间,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三低剂量”扫描在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在我院行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三低剂量”扫描,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观察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CT值、DLP值及ED。结果:两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OAR处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处CT值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DLP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E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中应用“三低剂量”扫描不仅可满足图像质量要求,保证诊断效果,还能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的负面影响,值得推广。

  • 标签: “三低剂量”扫描 头颈CT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联合检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17年01月~2021年01月,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收治疗的颈部血管狭窄患者,结合此间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应用诊断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依次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诊断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下的检出率、检测时间、误诊率和漏诊率。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 颈部血管狭窄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1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8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该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使用MRA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检出率更高的一个诊断方式为MRA(P<0.05)。结论:相较于多层螺旋CT进行疾病诊断,在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下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14.9648,P=0.0001)组间比较差异(P<0.05)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成功率的提升方式。方法根据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的150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来分析,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75例患者,对照组使用的是传统检查方式,实验组使用的是改进后的检查方式,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过改进之后,患者的检查率显著提升,重复检查几率和放弃检查的人数均下降,没有出现检查失败的病例。结论强化检查前护理以及临床沟通,强化检查中护理和人文关怀,均能够让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成功率提升,我国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弓状韧带综合征(MALS)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6例MALS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30例,女26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19~78岁。病人均行CTA检查。观察指标:(1)CTA检查情况。(2)相关性分析。(3)手术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腹腔干狭窄程度与腹腔干起始部和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距离、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最近距离的相关性,检验水准为0.05。结果(1)CTA检查情况。①腹腔干狭窄程度:CTA横断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中,腹腔干闭塞2例,重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9例,轻度狭窄35例。CTA矢状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中,腹腔干闭塞2例,重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15例,轻度狭窄18例。②不同狭窄程度检查情况:以CTA矢状面检查结果为标准。2例腹腔干闭塞病人均未见动脉瘤、夹层及血管变异,均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代偿增粗迂曲。21例腹腔干重度狭窄病人中,2例可见动脉瘤,1例可见夹层,7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代偿增粗迂曲,8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吻合,8例可见血管变异。15例腹腔干中度狭窄病人中,2例可见动脉瘤,3例可见夹层,2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代偿增粗迂曲,4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吻合,7例可见血管变异。18例腹腔干轻度狭窄病人中,1例可见动脉瘤,2例可见夹层,7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吻合,6例可见血管变异。56例病人均未见肝、脾、胃等脏器缺血。③腹腔干发出位置:56例病人中,43例自第12节胸椎(T12)椎体下缘水平发出,2例自T12椎体中部发出,1例自T12椎体上部发出,7例自第1节腰椎(L1)椎体上部发出,1例自L1椎体中部发出,2例闭塞。(2)相关性分析。CTA矢状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腹腔干起始部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6.0±4.0)mm,腹腔干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病人的起始部距离分别为(6.2±2.8)mm、(8.1±4.4)mm、(5.3±3.2)mm。56例病人中,23例起始部距离<5 m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腔干狭窄程度与腹腔干起始部和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的距离无关(r=-0.205,P>0.05)。CTA矢状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最近距离为(3.8±2.4)mm,腹腔干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病人的最近距离分别为(4.2±2.0)mm、(4.4±3.3)mm、(3.0±1.9)mm。56例病人中,45例最近距离<5 m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腔干狭窄程度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最近距离无关(r=-0.249,P>0.05)。(3)手术情况:56例病人中,2例有临床症状(腹部疼痛),54例无临床症状;4例行手术治疗,52例未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2例病人因腹部疼痛就诊,上腹部CTA检查结果示MALS,腹腔干呈重度狭窄,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腹腔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CTA检查结果示腹腔干未见明显狭窄。2例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胰头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CTA检查结果示腹腔干重度狭窄,术中行动脉搭桥术,缓解术中、术后因胃十二指肠动脉结扎造成的肝脏缺血,避免MALS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CTA检查虚拟三维图像显示搭桥血管通畅。结论CTA矢状面检查结果可评估MALS病人腹腔干狭窄程度、与弓状韧带的关系以及发出位置。

  • 标签: 动脉 诊断,鉴别 弓状韧带 腹腔干 狭窄 CT血管成像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冠脉检查过程中护理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间双源CT冠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0例,记录每个患者的心率、注药量、压力、流速,配合技术人员启动扫描的阈值。对每个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进行检查,以达到冠脉扫描的要求。结果对300例成像质量进行分析,优质影像280例,能够诊断影像14例,不能诊断影像6例。结论双源CT的护理工作在冠脉成像检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行双源CT冠脉检查时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重要保障1。

  • 标签: 冠脉成像 护理工作 双源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中的检查意义。方法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后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