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膜血管同时出现大B细胞淋巴者十分罕见,既往仅检索到1例报道。为加深对此类碰撞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该文报道1例脑膜合并血管大B细胞淋巴病例。患者为中年女性,因突发晕厥和肢体僵直入院,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右额叶脑膜。镜下在脑膜血管见大B细胞淋巴,免疫组织化学示脑膜细胞上皮细胞膜抗原、D2-40阳性;血管细胞CD20、CD79α阳性。患者术后予以甲氨蝶呤化疗及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血管大B细胞淋巴(IV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20年1-11月行皮肤组织病理确诊的4例IV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4例患者年龄57~76岁,男2例,女2例。4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3例发热,3例运动耐量下降、憋气,3例躯体凹陷性水肿。例1背部出现0.2 cm大小樱桃状血管样丘疹,例2左侧乳房及上腹部见毛细血管扩张。4例患者取材6处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樱桃状血管、毛细血管扩张2处阳性,余4处正常皮肤中2处阳性。组织病理均提示真皮血管管腔内单一核细胞聚集,细胞较大,有异型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20阳性。结论对于疑诊IVLBCL的患者,血管样皮损和毛细血管扩张处取材阳性率高,正常皮肤组织活检亦可辅助早期确诊IVLBCL。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樱桃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大B细胞淋巴(IVLBC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例肾上腺IV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初期表现为不明原因反复发热,通过综合不同时期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肾上腺活组织检查等结果,确诊为肾上腺IVLBCL。经过多个疗程R-COP方案联合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结论IVLBCL较为罕见,并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PET-CT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对其诊断。R-COP方案联合BTK抑制剂治疗双表型IVLBCL效果显著。

  • 标签: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肾上腺肿瘤 淋巴瘤,B细胞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血管大B细胞淋巴(IVLBCL)的认识。方法报道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5月收治的1例IVLBCL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74岁。以头晕、食欲减退、乏力就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经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证实为IVLBCL,予R-CHOP方案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达完全缓解。结论IVLBCL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IVLBCL的疗效。

  • 标签: 血管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大B细胞淋巴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血管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管大B细胞淋巴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12例血管大B细胞淋巴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7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发生于皮肤者)、头痛头晕及行走不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咳嗽咳痰(发生于肺者);光镜下表现血管腔内充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结论血管大B细胞淋巴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以淋巴细胞选择性的在血管腔内生长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方能正确诊断。

  • 标签: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皮肤血管大B细胞淋巴(IV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系统回顾1989年1月至2019年5月文献报道的我国30例皮肤IVLBCL患者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生化和影像学特征、诊断特点,分析亚组生存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5岁(25.0~83.0岁),22例(73.3%)为女性;均有皮损,其中16例(53.3%)以皮损为首发症状,14例(46.7%)皮损迟发患者以B症状、呼吸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为首发症状。皮损形态多样,76.7%(23/30)位于下腹部和四肢近端。76.2%(16/21)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78.3%(18/23)存在≥2个结外器官侵犯。发病至就诊中位时间2.5个月(0.4~24.0个月),临床误诊率达56.7%(17/30)。30例患者皮肤IVLBCL均经活组织检查确诊,27.3%(6/22)有骨髓侵犯;1例(3.3%)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型,29例(96.7%)为经典型。81.8%(18/22)接受基于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化疗组较未化疗组中位OS时间延长[11.0个月(2.0~60.0个月)比2.0个月(0.7~24.0个月),P=0.002];伴有CNS症状组中位OS时间较无CNS症状组短[2.0个月(0.7~6.0个月)比11.0个月(1.0~60.0个月),P<0.01];以皮损起病且合并其他症状组中位OS时间较以其他症状起病且皮损迟发组长[未到达(2.0~60. 0个月)比3.0个月(1.5~24.0个月),P=0.032]。结论皮肤IVLBCL在我国较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其尽早识别并进行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伴CNS症状提示预后不良,及时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血管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 皮肤疾病,血管性 中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淋巴都是恶性肿瘤吗过去在书籍文献中,我们往往在“淋巴”的前面加上“恶性”两字,近年来,随着对淋巴发病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目前认为淋巴均为恶性,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强调“恶性”。因此,临床和病理诊断的“淋巴”都是恶性肿瘤,无“良性淋巴”的说法。

  • 标签: 淋巴瘤 知识问答 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病理诊断
  • 简介:2008年9月,我的颈部长了一个硬块,经过3个月曲折而很富有故事性的求医之路后,活检病理报告得出了“非霍奇金氏淋巴,弥漫大B细胞型”的结论。于是,继16年前得了乳腺癌后,我又和淋巴搭上了关系。

  • 标签: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病理报告 B细胞型 乳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双重打击淋巴(Double-hitlymphomas,DHL)是一组伴有MYC和BCL2或BCL6同时发生染色体易位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临床进展迅速,经积极治疗后难以缓解、易复发进展,预后极差。双表达淋巴(double-protein-expressionlymphomas,DPL)是一组有别于典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通过免疫组化存在MYC和BCL2双表达,其临床进展相对迅速,治疗效果欠佳。目前,对于DHL及DPL的治疗仍是一个挑战,新的治疗手段目前正在研究中。

  • 标签: 双重打击淋巴瘤 双表达淋巴瘤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动物实验探讨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是否可以抑制淋巴肝转移。方法利用伯基特淋巴细胞系Raji以及弥漫大B细胞系LY-8构建小鼠皮下移植模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31和CD163的表达;肝脏组织的HE染色判断转移。结果LY-8细胞系无法构建肝脏转移小鼠肿瘤模型(0/6),Raji细胞系成功构建小鼠肝脏转移模型(5/6)。VEGFR抑制剂阿昔替尼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能抑制肝脏侵犯。阿昔替尼显著抑制肿瘤相关血管生成,且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163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 < 0.01).结论VEGFR抑制剂阿昔替尼具有抗淋巴生长、抑制淋巴肝脏侵犯的作用,该作用与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肿瘤生长 肿瘤肝脏侵袭 小鼠淋巴瘤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重新定义为高级别淋巴,其侵袭性强,预后差,且与c-myc、bcl-2及bcl-6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由于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在疾病进展及预后方面的差异,R-CHOP对其治疗效果差,而调整后的R-Hyper-CVAD、R-CODOX-M/IVAC及R-EPOCH方案显示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其明确的基因异常,靶向治疗可能会成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文章从其双打击淋巴与双表达淋巴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双打击淋巴瘤 双表达淋巴瘤 c-myc bcl-2 bc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