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喜树碱-氟尿苷(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喜树碱-氟尿苷纳米颗粒,通过丁达尔现象证明已组装完毕。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组和喜树碱(CPT)单药组、氟尿苷(FUDR)单药组以及两种单药混合组(CPT/FUDR)作对比,采用MTT实验检测药物对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划痕实验探究CPT-FUDR纳米颗粒和CPT/FUDR混合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在药物浓度大于0.1μM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四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5),而CPT-FUDR纳米颗粒组Tca-811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单药CPT、FUDR和CPT/FUDR混合物组(P〈0.05)。在划痕实验中,培养48h后,CPT/FUDR混合物组和CPT-FUDR纳米颗粒组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且CPT-FUDR纳米颗粒组显著低于CPT/FUDR混合物组(P〈0.05)。结论:在体外,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优于CPT/FUDR两种单药混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种不同的下颌骨处理方式(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下颌骨矩形切除术、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术式)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并随访2016年1月-2017年12月的38例舌癌病例,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9例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B组15例行下颌骨矩形切除术和C组14例行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术式。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38例舌癌患者中,局部复发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远处转移2例,同侧下颌骨颊舌侧龈黏膜切口和保留的下颌骨均无肿瘤复发,C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最好。结论下颌骨矩形切除术式优于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术式临床评价优于下颌骨矩形切除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三种不同的下颌骨处理方式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37例舌癌病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9例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B组15例行下颌骨矩形切除术和C组13例行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术式。评价舌癌联合根治术中不同下颌骨处理方式的可行性,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37例舌癌患者中,局部复发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远处转移1例,同侧下颌骨颊舌侧龈黏膜切口和保留的下颌骨均无肿瘤复发,下颌骨不同的处理方式与舌癌术后复发率及复发部位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最好。结论对于舌癌原发灶未侵犯下颌骨及舌侧黏骨膜时,下颌骨矩形切除术式优于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术式临床评价优于下颌骨矩形切除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护理干预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根治术后创面护理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舌癌患者,根据其年龄尾数奇偶性,将其分为常规组22例,研究组23例,其中常规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创面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术后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皮瓣存活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术后皮瓣成活率高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根治术后创面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术后皮瓣的成活率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且具有较好的护理作用,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条件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5000进行检测①普通室温(20℃);②37℃水浴30min后;③25℃条件下,37℃水浴30min后。测定3种不同条件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各项参数﹑白细胞﹑血小板的值。结果20℃条件下,20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37℃水浴30min后,其中15例标本无异常报警,5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25℃条件下37℃水浴30min,20例标本均无异常报警。3种条件下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GB和PLT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对RBC、HCT、MCV、MCH和MCHC检测结果有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对红细胞冷凝集标本进行科学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简称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1869年,澳大利亚籍医生Ashworth首次提出循环肿瘤细胞的概念。1976年Nowell将CTC的定义修正为来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肿瘤,获得脱离基底膜的能力并入侵通过组织基质进入血管的肿瘤细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既有游离的单个CTC,也有聚集成团的细胞团(CTM,CirculatingTumorMicroemboli)。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细胞表型、间质细胞表型和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混合表型。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
简介: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二节。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如何获得能量并利用呢?这是本章的主题。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储存着化学能,却不能直接利用,能为生命活动直接能量的物质是——ATP。本节具体介绍了ATP的组成、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作用,并将ATP形象地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本节内容联系前面化合物“糖类、脂质”,并为后面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简述ATP的组成和特点;②写出ATP的结构简式;③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