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血小板减少的综合症。紫癜多数由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引起,所以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致死率却非常高。近年来研究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机体免疫反应有关,故也称为自身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的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表面结合有抗血小板抗体1。目前,临床上采用排除法诊断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该病的治疗目标是提高血小板计数到安全水平。研究表明ITP是异质性疾病,其发病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血小板生成障碍2。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地塞米松(Dex)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大剂量Dex治疗的94例(ANA阳性者26例)ITP病例资料,比较ANA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差异。结果ANA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无影响。ANA阴性ITP对大剂量Dex治疗总反应率高于ANA阳性者,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ANA阴性ITP的完全反应(CR)率显著高于ANA阳性(P<0.001),并且ANA阴性ITP患者血小板的平均增值(109.838×109/L)显著高于ANA阳性者(49.423×109/L)(P<0.001)。结论ANA可以作为预测大剂量Dex治疗ITP疗效的有效指标,ANA阳性ITP患者对大剂量Dex治疗的初始疗效较差。

  • 标签: 抗核抗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大剂量地塞米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问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部分病人可以查到血小板抗体,据北京儿童医院1980-1995年因出血性疾病住院病儿4000例统计,其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1044例,占25.1%。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增多 出血性疾病 食疗 血块收缩不良 北京儿童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疗效。结果120例患儿中急性型占80%,慢性型占20%,婴幼儿(<3岁)占58.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ITP2例(1.9%),30%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2.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应用激素和IVIG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100%。结论ITP患儿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本病与感染、预防接种相关。激素与IVIG仍为治疗首选。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紫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且少见的弥散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典型五联征表现为特征。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常在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或出血的急性期死亡1,病死率高。TTP的治疗以血浆置换为主要手段,联合血浆输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基因重组蛋白酶和基因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TTP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治愈10例,复发2例,无效4例,血浆置换3~72h后患者意识清醒,随后血小板回升,乳酸脱氢酶下降,贫血纠正。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TTP,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疗效肯定。

  • 标签: 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39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用中西医对比治疗,进行疗效观察。方法笔者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9例,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两组,20例(A组)采用中药归脾汤汤剂水煎口服治疗,其中19例(B组)采用西药维生素C静脉注射、强的松口服的方法进行对比治疗。结论经对比中药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归脾汤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显著。

  • 标签: 归脾汤 中西治疗对比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显著
  • 简介:摘要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补体作用、滤泡辅助T细胞的异常等许多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IT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用于系统红斑狼疮(SLE)合并难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行及安全。方法对12例SLE并难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国产rhTPO皮下注射,15000U/d,疗程14d。结果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与用药后相比,P均<0.01。停药后3个月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P<0.01。结论rhTPO治疗SLE合并难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

  • 标签: 血小板生成素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方法将本院2009年2月-2013年3月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安络血、维生素K1、止血敏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地塞米松1.0mg/kg•d静脉滴注,连用5天,于治疗第6天起口服强的松2mg/k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口服自拟中药方,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同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失眠、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等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理想疗效,建议加以推广。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激素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hCMV)感染与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的相关。方法应用PCR方法测定AIIP患儿尿hCMV定量,对hCMV阳性患儿应用Dex+IVIG+GCV方案治疗。结果hCMV阳性患儿发病时Plt及Hb值均低于hCMV阴性患儿。且发病年龄明显偏小。应用正规治疗后,Plt及Hb上升至正常的时间大于hCMV阴性患儿。应用Dex+ⅣIG+GCV方案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婴幼儿hCMV感染与AITP密切相关.对hCMV阳性AITP患儿应用系统ITP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GCV效果显著。

  • 标签: 儿童 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细胞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难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2月间符合23例难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资料,采用长春新碱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进行治疗。结果显效8例,良9例,进步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73.9%(17/23)。结论长春新碱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难治ITP疗效切实可行,不良反应小。

  • 标签: 长春新碱 重组人白介素11 难治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超声刀游离脾周韧带,血管切割缝合器离断脾蒂,脾脏装入塑料袋剪碎取出。结果54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42例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尤其是对那些临床上长期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的患者,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腹腔镜 脾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尔通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口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ITP伴有口腔病变的患者64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银尔通含漱,对照组给予甲硝唑维生素B2混合液含漱。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银尔通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口腔病变疗效显著。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口腔出血 银尔通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有部分患者对于一线治疗的糖皮质激素及二线治疗的脾切除无效或不耐受,近年来小剂量美罗华在免疫血小板中的应用反应良好,副作用可防可控,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罗华 B细胞功能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初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冲击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9例确诊为ITP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g/kg?d×2)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选用甲泼尼龙15~30mg/kg?d×3)后常规剂量序贯治疗,观察组仅予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常规剂量治疗。结果治疗第2天、第3天、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以及第2个月起每2周复查一次血细胞分析,6个月后每月复查一次血细胞分析,比较两组疗效和近期(1个月内)、急性期(6个月内)及远期(6个月至1年)复发情况,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非危重型病例,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非必须的。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初诊 糖皮质激素 冲击量 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