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法矫正术治疗膝疼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来我诊所进行治疗的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患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方法给予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手法矫正术进行治疗。治疗后,以两组病患的总有效率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来评定疗效。结果在治疗前,两组病患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都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矫正术能够更有效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产生的疼痛,改善了膝关节功能,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衡针刺膝痛穴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采用平衡针刺,两组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equesne-Mery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VAS评分、Lequesne-Mery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VAS评分、Lequesne-Mery评分分别为(12.66±1.38)分、(1.66±0.44)分、(9.51±1.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6.45±6.47)分、(3.71±1.41)分、(14.26±1.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32、8.211、17.613,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4.29%(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8/35)(χ2=8.665,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疗法基础上,平衡针刺膝痛穴治疗膝骨关节炎,可降低患者疼痛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寒湿痹痛方治疗寒湿痹阻型膝痹病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寒湿痹阻型膝痹病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与实验组(15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实验组应用寒湿痹痛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LKSS、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LKSS、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实验组L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寒湿痹阻型膝痹病患者应用寒湿痹痛方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促进膝关节康复,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与风湿寒性关节痛的TTM鉴别诊断。方法:选择64例已经确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和56例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分别行膝关节前位、后位TTM扫描,比较二者热源形态及热源强度。结果:膝关节前位热源形态比较: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为圆形或类椭圆形的较大凉区,膝骨关节炎患者为形状不规则的热区。风湿寒性关节痛和骨关节炎后位热源都表现为类椭圆形小热区。热源值比较:风湿寒性关节痛前位热源差值较低,膝骨关节炎前位热源差值较高,二者差值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二者膝后位热源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TTM检测膝关节的热源形态和热源值的差异可以作为TTM鉴别诊断膝骨关节炎和风湿寒性关节痛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灸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腰膝酸软冷痛 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 2019 年 5 月~ 2019 年 10 月,共纳入研究对象 59 例,均为 脾肾阳虚证 慢性肾衰竭腰膝酸软冷痛 患者,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 ,观察治疗 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冷痛症状均有所变化,其中显效 19 例、有效 21 例、稳定 14 例、无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91.52% ; 6 例血肌酐降低幅度≥ 20% 、 11 例血肌酐降低幅度≥ 15% 、 25 例血肌酐降低幅度≥ 10% 、 9 例血肌酐降低幅度≥ 0 ,效果明显。 结论:艾灸干预 脾肾阳虚证 慢性肾衰竭患者,可显著缓解患者腰膝酸软冷痛症状,甚至对患者整体病情有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简介:摘要前膝痛是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初次TKA术中髌骨的处理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初次TKA术中髌骨置换和非髌骨置换对于减轻术后前膝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骨关节炎患者用PRP联合膝关节周围痛点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8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应用透明质酸钠联合膝关节周围痛点注射治疗,研究组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膝关节周围痛点注射治疗,对比2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VAS量表评分与WOMAC量表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 < 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 <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用PRP联合膝关节周围痛点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对术前中重度膝前痛患者在关节镜下使用髌周电凝后的效果。方法总共纳入80名半月板损伤伴中重度膝前痛患者(术前VAS评分≥4分)随机分配到髌周电凝组和非髌周电凝组,平均随访1年。患者和评分者双盲的情况下,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髌周电凝组和对照组最终分别有35例和37例患者完成全部随访,术后两组膝前痛都改善,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电凝组的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都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在术后3个月升高最明显,VAS在术后3个月下降最明显。结论半月板损伤伴中重度膝前痛在关节镜下行髌周电凝有效,术后一年内改善膝前痛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前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528例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32例,年龄54~83(68.27±7.29)岁。术中行单纯髌骨周围骨赘清除274例(骨赘清除组),行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254例(关节面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及髋膝踝角等基线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髌骨倾斜角、Blackburen-Peel(BP)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清除组和关节面截骨组比较,术前髌骨倾斜角、BP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15.00°±1.70°与13.88°±2.87°)、外侧髌股角(6.80°±4.94°与10.72°±4.37°)、髌股指数(2.02±0.43与1.56±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4、9.672、11.995, P值均<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P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赘清除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及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861、12.244, 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外侧髌骨角(8.02°±3.88°和10.7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8,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KS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前痛的发生率为0.8%(2/254),低于骨赘清除组(5.5%,1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P<0.05)。结论TKA术中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可以在影像学上有效减少髌骨的倾斜角度,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