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心指数(CI)、每搏量变异(SVV)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以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为目标的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液体反应评估为指导的限制性液体复苏,6 h后记录超声参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45.6±3.8)岁,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与GEDI、CI、SVV系数分别为-0.445、-0.571、0.451,IVCci与GEDI、CI负相关,与SVV是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测感染性休克患者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GEDI、CI、SVV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管的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其具体的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官的患者资料中,选择72例来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记录下常见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患者的有效留置时间在12天至120天内,平均为65天。当前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脱管、管道堵塞、疼痛等情况,针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症护理后,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全部消失,无任何重要器官损伤情况。结论:对患者采用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管的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而且有效留置时间很长,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也很少,处理起来十分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采用腔内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所有研究对象中,9例行一次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4例首先实施球囊扩张术、插管溶栓,接着进行尿激酶溶栓,再于术后3 d重新造影,其中2例血管恢复,并拔掉导管,2例重新实施球囊扩张术;术后继续予抗凝、驱聚、扩张血管、局部换药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经腔内介入治疗,通过术前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通过腔内介入治疗和全程、连续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肾下段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壁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腔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腔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腔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腔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壁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壁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是下腔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滤器回收后下腔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腔静脉壁增厚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TOETVA)中小管径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头颈外科接受TOETVA、并使用高负压下小管径引流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完成手术并随访满6个月。小管径引流使用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外径1.7 mm,内径1.0 m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术后疼痛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价颈部瘢痕情况。分时段记录术后引流量:前12 h每2小时记录一次,12~24 h每4小时记录一次,24~48 h每8小时记录一次,48 h后至拔管前记录一次。计算术后各分时段的引流量、累积引流量、累积引流量占总体引流量的百分比,并计算24、32、40 h后的剩余引流量(总体引流量减去该时段的累积引流量),应用百分位数法计算剩余引流量的单侧上限95%界值(P95)。结果男性12例,女性91例,年龄(36.6±9.7)岁(范围:18~58岁)。术中留置引流管的操作时间为(10.1±2.6)min(范围:6~18 min),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7±1.1)分(范围:1~5分),术后拔管时间为(2.7±0.5)d(范围:2~4 d)。引流管置管处瘢痕评分:术后1个月为(2.9±1.3)分(范围:0~7分),术后6个月为0(2)分[M(QR)]。术后6个月瘢痕最大径为0(2.5)mm,其中64例患者无肉眼可见瘢痕。共5例发生引流相关并发症,积极处理后均好转。98例无引流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总体引流量为(80.1±12.2)ml(范围:58~131 ml)。术后8 h累积引流量分别占总体引流量的(53.8±4.2)%(范围:41.0%~62.9%)。术后32 h估计剩余未引流出的积液体积为(5.8±2.7)ml(范围:0~12 ml,P95=10.0 ml)。结论小管径引流用于TOETVA术后引流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创面主要渗出期在术后8 h内,术后32 h拔管是安全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胸腔积液接受中心静脉管引流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预见性护理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56例胸腔积液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中心静脉管引流,将其随机均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接受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模式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远少于参照组,且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中心静脉管引流处理的胸腔积液患者而言,接受预见性护理的实际效果较好,该护理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静脉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 肢 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80 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静脉腔内激光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 100.00% ,对照组为 82.50% ,远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P < 0.05) 。结论 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中,相比于传统手术,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疗效更佳,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MCA)完成犬下腔静脉(IVC)人工血管置换,与传统缝合方法进行吻合口比较。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提供成年家犬16只,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8)与手工缝合(TMS)组(n=8),接受IVC部分切除后行人工血管置换,扫描电镜观察术后4、8、12周及24周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吻合口标本进行组织染色观察,并比较瘢痕增生程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电镜观察,MCA组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TMS组吻合口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组织学观察,MCA组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血管内膜覆盖吻合口,术后12周吻合口呈慢性炎性反应,24周无明显炎性反应;TMS组吻合口缝线异物残留,瘢痕增生明显[(1.28±1.34) mm比(3.31±1.67) mm,t=4.115,P<0.05]。结论MCA组较TMS组人工血管吻合更理想,内皮细胞层光滑,无异物残留,炎性反应轻微。MCA技术实现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效果可靠。
简介:摘要脉管性病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病变。国际脉管病变研究协会成立并推出其分类,方便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管理,对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国内多学科的推动下,该分类逐步被认可和应用。本共识结合此分类,对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的病变进行总结,以期统一诊断名称,方便学科间的交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对下腔静脉癌栓是否合并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发现肾肿瘤伴下腔静脉癌栓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中行超声造影检查,以典型增强模式判断癌栓是否合并血栓,并最终取得术后病理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评估癌栓合并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60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均接受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联合下腔静脉内癌栓切除术。根据病理结果,下腔静脉癌栓合并血栓者10例(16.7%),其中术前超声造影漏诊2例,另有2例癌栓头部坏死组织被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误诊为血栓。术前与术中超声造影评估癌栓合并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96.0%、93.3%、80.0%、96.0%和100.0%、96.0%、96.7%、83.3%、100.0%。结论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对下腔静脉癌栓是否合并血栓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能,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面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介绍了1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超声引导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经验。
简介:摘要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从最原始的形态学分类到现在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历经数百年的历史。2018年国际血管异常研究会(ISSVA)在1996版、2014版分类基础上,对血管肿瘤进行细化及补充,增添了15种少见的血管肿瘤;脉管畸形中,对毛细血管畸形亚型进行重新分类,将"疣状血管瘤"更名为"疣状血管畸形",增添了"肢体毛细血管畸形合并先天性非进展性肢体过度发育"、"CLAPO综合征"等疾病,并增加了PIK3CA相关的过度增殖性疾病谱这一类疾病。本文阐述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分类萌芽、传统分类及现代分类,比较1996版、2014版及2018版ISSVA分类的异同,并阐述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现代分类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