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固定正畸矫治患者托槽脱落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固定正畸矫治治疗的患者10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1个月后的托槽脱落率、矫治不同时期的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牙釉质脱矿指数(enameldemineralizationindex,EDI)及护理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的托槽脱落率0.24%低于对照组的1.09%(χ~2=4.510,P=0.034)。2组矫治不同时期的GI、EDI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2.435,P=0.01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固定正畸矫治患者的托槽脱落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内障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接受在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000开展研究,以是否存在视网膜脱落分为两组。回归总结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影响因素。探究单因素模型分析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影响因素。结果: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例数13例,发生率1.30%。多因素分析中高龄、高度近视、眼外伤、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后发行白内障、后囊膜破裂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均属于引发视网膜脱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中需要基于高风险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医护服务,尤其是在出院时告知患者视网膜保护措施,定期接受体检,降低脱落风险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经酸蚀和不酸蚀粘接方法粘接颊面管后的脱落率,为临床使用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颊面管减小脱落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0年间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正畸科的正畸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30例患者左侧上下磨牙上未经酸蚀使用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颊面管,右侧上下磨牙上经过酸蚀后使用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颊面管;另30例患者为右侧上下磨牙未经酸蚀进行粘接,左侧上下磨牙经过酸蚀后进行粘接。未酸蚀组标记为A组,酸蚀组标记为B组,比较二组脱落率。结果未酸蚀组和酸蚀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酸蚀组脱落率高于酸蚀组脱落率;下颌第一恒磨牙和上颌第二恒磨牙脱落率较高,上颌第一恒磨牙脱落率较低。结论磨牙粘接颊面管时可以选择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在使用前酸蚀牙釉质表面,可以增强颊面管粘接强度减小脱落率。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固定正畸矫治青少年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固定正畸矫治的青少年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40例患者接受常规口腔科护理,观察组中40例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托槽脱落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托槽脱落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固定正畸矫治青少年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托槽脱落率,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使护理满意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