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胃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近端胃切除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优化消化道重建方式来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就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防反流术式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目前胃部肿瘤以胃癌、胃肠间质瘤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最为常见。2019年胃癌的腹腔镜手术方面,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均显示,微创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以及进展期胃癌的肿瘤学疗效都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为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推广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胃癌综合治疗方面,也有重大研究结果公布,我国的临床研究也逐渐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关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应用虽有进展,但在胃癌术后的一线治疗尚未能得到认可。胃肠间质瘤领域,腹腔镜手术也逐渐得到推广,晚期耐药患者手术治疗仍有其价值。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方面,最新研究显示,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特性来加以选择,胃癌若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则可能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简介:摘要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检出率逐年上升,多数为良性或者交界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较为常见。贲门区的功能保留与食管胃结合部区域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防止食管反流这一功能的评价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等方法直接或间接评价。这个特殊解剖部位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遵循无瘤原则,通常只需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本文旨在介绍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功能保留的微创化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内镜下治疗、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及完全腹腔镜手术。这些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胃腔内或外)及手术团队水平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胃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因解剖位置特殊,在其实际临床诊治工作中,胸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及肿瘤科之间存在诸多交互。近年来,AEG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并逐渐倾向从食管癌和胃癌的范畴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类型肿瘤。目前对于AEG在其定义、分型、TNM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术前新辅助治疗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争议,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正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及规范的阶段。本文主要回顾2019年AEG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总结当下AEG的临床热点,尤其外科治疗热点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并着眼未来的发展。建议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以及对疾病的认知,通过更多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个性化及精准的诊疗,最终达到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的共同目标。
简介:摘要免疫系统在控制和根除肿瘤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由于疗效显著,而使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效应细胞,无需抗原提呈,即可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随着对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NK细胞为基础的血液系统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备受关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是一种特异性修饰T淋巴细胞识别靶抗原的新兴免疫疗法,随着对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及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CAR-T免疫疗法逐渐完善,其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近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其中以程序性死亡因子(PD)-l及PD配体(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药物,在各类肿瘤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拟就细胞免疫疗法中的NK细胞、CAR-T,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及PD-L1抑制剂在免疫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印戒细胞样形态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罕见亚型,该文报道1例63岁男性的胃印戒细胞样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一致,细胞核偏心性位于细胞一侧,胞质空亮,极易误诊为印戒细胞癌细胞。该文描述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电镜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复习和总结相关文献。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索胃得安胶囊治疗胃溃疡愈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 。 方法 将 70 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 每组 35 例 ,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三联疗法 , 即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 、 阿莫西林胶囊 ;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得安胶囊 。 两组均以吃药 4 周为 1 个疗程 , 治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 , 取溃疡黏膜组织进行 COX - 1 、 COX - 2 、 PGE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检测血清 TFF2 及 SOD 水平 , 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 两组治疗后溃疡黏膜组织中 COX - 1 、 COX - 2 、 PGE2 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 P < 0 . 05 ) ;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 0 . 05 ) 。 结论 胃得安胶囊可显著提高三联疗法对胃溃疡的疗效 ,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溃疡黏膜组织中 COX - 1 、 COX - 2 的表达和 PGE2 的分泌 , 提高 TFF2 及 EGF 水平 , 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 , 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针对肿瘤重症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结合护理的临床价值。 方法 研究资料为 2017年 1月 -2019年 7月本院收治的 62例肿瘤重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微型营养评估 (MNA)评分、体质量指数 (BMI)以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HBG)和白蛋白 (AL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 P< 0.0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87.10%)显著低于实验组患者( 96.77%),组间差异明显( P< 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护理,对肿瘤重症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结合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同时对患者的满意度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效果。
简介:摘要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PDT治疗可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和凋亡,并损伤肿瘤相关血管。近年来,PDT的免疫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PDT治疗肿瘤时,可通过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诱导肿瘤细胞表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从而活化树突状细胞,诱导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同时,PDT还可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相关免疫细胞和因子,进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反应。光动力治疗和其他免疫治疗联合应用亦能增强疗效。故光动力治疗的免疫机制研究将为肿瘤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肿瘤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治疗肿瘤失眠患者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共1 326例患者,其中,CBT-I组741例,对照组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BT-I组主观入睡潜伏期(MD=-10.69,95% CI=-14.91~-6.48)、主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 -13.68,95% CI=-19.36~-8.00)、失眠严重程度(SMD=-1.27,95% CI=-1.98~-0.56)及睡眠质量评分(SMD=-0.72,95% CI=-0.90~-0.53)低于对照组,CBT-I组主观睡眠效率(MD=6.98,95% CI=5.00~8.96)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T-I组及对照组主观总睡眠时间(MD=2.59,95% CI=-10.43~15.61)、客观入睡潜伏期(MD=-2.66,95% CI=-5.68~0.35)、客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2.89,95% CI=-8.48~2.70)、客观总睡眠时间(MD=-15.26,95% CI=-31.80~1.28)及客观睡眠效率(MD=0.92,95% CI=-0.79~2.62)、焦虑评分(SMD=-0.19,95% CI=-0.46~0.08)、抑郁评分(SMD=-0.19,95% CI=-0.46~0.07)及生活质量评分(SMD=0.13,95% CI=-0.06~0.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肿瘤失眠患者睡眠有一定疗效,不仅改善主观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且减轻失眠严重程度及疲乏程度;但对客观睡眠参数、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受纳入研究质量等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疾病恢复、免疫功能及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90例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差异设置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为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为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观察组排气时间、拆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4±0.05)d、(7.48±0.58)d、(7.32±2.56)d,均低于对照组(2.85±0.13)d、(9.68±0.37)d、(10.28±2.1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IgA、IgG、IgM分别为(2.85±0.52)g/L、(14.38±1.34)g/L、(1.58±0.45)g/L,均高于对照组(2.33±0.47)g/L、(11.26±1.74)g/L、(1.12±0.2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Hb、ALB、TP、PA指标分别为(113.91±11.04)g/L、(37.67±5.09)g/L、(66.97±6.45)g/L、(243.48±18.37)g/L,均高于对照组(102.12±12.08)g/L、(32.43±4.75)g/L、(61.12±5.27)g/L、(203.74±20.2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使胃肠肿瘤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胃肠功能,保证患者在康复期间摄入充足的营养,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肿瘤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疗法进行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在我院收治的肿瘤重症患者共 60例,依据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其中常规组患者可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疗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满意度 97.0%,对比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满意度 82.3%更高,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肿瘤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加入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干预,不但能够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水平,还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值得被医护人员应用到临床护理中,并进一步推广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