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机械血栓切除系统Rotarex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急诊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估手术疗效。结果4例患者肠缺血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术期并发症。结论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特别是主干血管栓塞,机械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和动脉取栓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就诊110例患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55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术的治疗,称A组,另一组患者同为55人进行动脉取栓术的治疗,称B组。手术治疗后进行比较,分别比较患者的动脉畅通的情况,脉搏数,是否会复发以及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反应程度。结果A组康复人数有42人,康复率为76.36%,B组康复人数为51人,康复率为92.73%,B组康复率高于A组(P<0.005)。A组复发人数为4人,复发率为7.27%;B组复发人数为14人,复发率为25.4%,B组复发率也高于A组(P<0.005)。结论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我们可以看出,介入溶栓术和动脉取栓术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有缺点。介入治疗术术后比较稳定不易复发,但治疗效果相对来说不如动脉取栓术明显,但是动脉取栓术容易复发,所以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选取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闭锁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hepaticarterythrombosis,HAT)的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6月至2014年4月间完成的41例胆道闭锁肝移植手术临床资料,术后早期常规监测血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对疑有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或开腹肝动脉探查。结果术后9例发生早期肝动脉血栓,发生率21.95%,经肝动脉介入溶栓、肝动脉切开取栓或再次肝移植,2例死于肝动脉血栓,7例肝动脉再通,但围手术期2例死于肺部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1例死于肠漏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例再次肝移植者因原发肝无功能而死亡。结论胆道闭锁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可疑HAT者,尽早行肝动脉造影确诊及溶栓治疗、开腹探查肝动脉切开取栓治疗可有效诊断和治疗HAT。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对急性脑血管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主观选择的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n=43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n=43例)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干预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①实验组干预后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干预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对直肠上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8月期间收诊的16例Ⅲ、Ⅳ度痔患者的临床资料,PPH术前、术后,直肠腔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动脉分支血流速度,经肛门镜检查,观察痔核大小与出血状况。结果血管于黏膜下2mm内,术前、术后血流速度差异明显(P<0.05)。血管于黏膜下2-4mm范围内,术前与术后的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痔核大小由术前的(1.8±0.37)cm缩小为(1.1±0.86)cm,痔核出血患者,均停止出血。另外,切除的近肛门缘与近直肠缘上皮,均呈柱状上皮,标本中,没有肌肉组织与痔组织。结论黏膜下2mm内的直肠上动脉分支,PPH手术对其具有阻断作用,对于>2mm的直肠上动脉分支,PPH手术作用不明显。可见,PPH手术并非完全通过阻断痔动脉血流,而起效。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或)DSA检查。患者明确诊断后行药物保守、腔内介入或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出院后1、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腹痛症状复发情况,CTA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变化或支架置入术后SMA变化及夹层重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临床特征:①临床表现:80例患者中,75例有症状,5例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75例有症状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均无腹膜刺激征,腹痛以脐周及腹上区为主,1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血便。②影像学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CTA检查明确诊断为SISMAD。CTA检查表现为SMA局部增粗、真假双腔形成、动脉真腔变细并可见内膜瓣影、假腔形成血栓,其中77例第一破口位于距肠系膜开口1~6cm以内,3例位于主干中远段。80例患者均未发现主动脉夹层。(2)治疗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中,53例药物保守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0.7%(53/75),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d(1。12d);22例行支架置入术,均取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自膨式裸支架或覆膜支架,其中21例成功,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5.5%(21/22),支架置入术失败患者予药物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行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患者。5例无症状患者嘱其院外有效控制血压,定期随访,未作其他干预。(3)随访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均获得随访�
简介: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79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对比两组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与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及消肿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后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以及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小腿和大腿消肿率、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并为患者护理提出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4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输液、心理等一系列急救护理对策后,临床疗效显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运动功能得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利于疾病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可继续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急性脑血栓治疗工作期间,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3月~2017年05月收治的32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由数字奇偶法完成所有急性脑血栓患者的随机分组;对照组(16例)开展急性脑血栓治疗工作期间,应用常规西药展开治疗;观察组(16例)开展急性脑血栓治疗工作期间,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展开治疗;最终就两组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用药总有效率统计结果以及ADL评分所占比例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急性脑血栓患者用药总有效率统计结果(62.50%)展开比较,观察组急性脑血栓患者(93.75%)获得明显提高(P<0.05);同对照组急性脑血栓患者ADL评分超过60分以及小于40分所占比例比较,观察组急性脑血栓患者获得明显提高(P<0.05)。结论临床合理选择加味补阳还五汤展开急性脑血栓疾病治疗,对于患者ADL评分超过60分以及小于40分所占比例的提高可以充分确保,从而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用药效果的优化做出充分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1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不同入路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0例行小隐静脉切开入路,31例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15例行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溶栓治疗后,通过静脉造影计算的血栓溶解率显示I级溶解14例(25%),Ⅱ级溶解27例(48%),Ⅲ级溶解15例(27%)。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93%),患肢大腿周径降低(3.5±1.2)cm,小腿周径降低(2.1±0.5)cm。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22例(39%)患者下肢肿胀完全消退,24例(43%)遗留有活动后轻度下肢肿胀,8例(14%)遗留下肢严重肿胀,伴有色素沉着,2例(5%)于出院后2~4个月出现DVT复发,1例行溶栓治疗,6例支架置入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