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重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8例特重烧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选患者中60例发生肠源性感染,根据患者治疗后肠源性感染预防及护理对策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性方法预防护理,比较两组预防护理效果.结果488例特重烧伤患者中60例初诊早期肠源性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2.3%,71例伤后48h禁食且伴休克,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39.4%;138例伤后48h禁食,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9.4%;55例伤后早期肠道营养伴休克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21.8%;224例伤后早期肠道营养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3.1%;实验组预防、护理后心理顾虑评分、生理问题评分、信任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重烧伤后实施综合性方法预防护理能够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特重烧伤;肠源性感染;预防;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36-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梗阻术后肠源性感染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间手术治疗的138例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出其中肠源性感染并发病和其细菌培养加药效的情况。结果术后体温38.5℃以上者35例(25.3%);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瘘18例(13.0%);感染中毒休克死亡5例(3.6%)。切口分泌物,腹腔引流物及静脉血细菌培养以大肠杆菌等G-菌为主。结论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破坏,肠道细菌易位是肠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严格的无菌术,规范的肠减压和肠灌洗,强有力的抗生素,术后密切观察及完善的治疗方案是减少感染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感染的诊治体会,提高对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泌尿外科在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资料总结得出自己的诊治体会。结果42例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感染的患者通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26例患者通过一期手术治疗成功,1例患者行输尿管镜碎石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予加强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后痊愈出院。15例患者待炎症好转后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D-J管置入术,二期手术治疗成功。结论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感染只要足够重视,通过早期发现,积极抗感染治疗,及时手术解除梗阻,大多预后良好。
简介:目的研究雄激素在尿源性感染性休克发生、发展及最终转归的影响.方法尿源性感染性休克模型-雄性新西兰兔共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组、C组),每组10只,B、C两组在模型建立前2周进行去势手术,C组感染模型建立前24小时予十一酸双氢睾酮注射.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平均动脉压,并分析对照组及各实验组死亡率.结果A、B、C3组去势前血清睾酮浓度无明显差异,去势2周后B组和C组中血清睾酮浓度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C组注射睾酮24小时后血清中睾酮浓度和去势前浓度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B组术后各时间段中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A组,出现休克的时间明显晚与A组;C组与A组相比,术后各时间段中平均动脉压和出现休克的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A、B、C3组,术后8小时自然死亡率分别为40%、0%和30%;术后10小时自然死亡率分别为90%、10%和80%;12小时自然死亡率分别为100%、60%和100%.结论在动物模型中,雄激素能够促进尿源性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增加其死亡率.
简介:摘要抗肿瘤坏死因子-α(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α,anti-TNF-α)制剂已广泛用于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治疗。抗TNF-α治疗可有效诱导和维持IBD患儿的病情缓解,促进肠道黏膜愈合,预防长期的终末期器官损伤和生长发育滞后。但由于抗TNF-α治疗会显著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导致接受抗TNF-α治疗IBD患儿的感染风险增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分枝杆菌的感染等。该文就抗TNF-α制剂治疗过程中IBD患儿发生感染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对IBD患儿抗TNF-α治疗过程中发生继发感染的认知。
简介:摘要是非特异性感染,又称“一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疾病。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特征,即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防治上也有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