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耳内镜干、湿耳状态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评估湿耳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40例耳内镜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18~72岁。依据术前鼓室黏膜炎性状态分为湿耳组22例和干耳组18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前骨气导差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听力改善情况;(3)观察2组患者鼓膜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4 kHz骨导听阈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干耳,无再次流脓。(1)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术前骨气导差、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8)。(2)术后3个月听力改善情况:湿耳组、干耳组气导的平均听阈术前分别为(63.03±16.63)dB、(53.89±13.85)dB,术后分别为(46.59±13.86)dB、(39.51±12.92)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3.35、10.13,P值均 < 0.001);骨导平均听阈术前分别为(30.30±13.48)dB、(26.25±9.94)dB,术后分别为(30.10±12.53)dB、(26.11±9.55)d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47、0.36,P = 0.642、0.723)。2组患者骨气导差术后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其中干耳组由(27.2 ± 9.4)dB降至(13.4 ± 6.4)dB,湿耳组由(32.7 ± 9.0)dB降至(16.5 ± 4.8)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0.24、14.34,P值均 < 0.001)。2组间比较,手术前后骨气导差以及术后骨气导差的降低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组手术前后4 kHz骨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2组患者随访3个月,鼓膜均完全愈合,均未出现感音神经性聋、面瘫等并发症。结论耳内镜湿耳状态下Ⅱ型鼓室成形术后患者的听力恢复及鼓膜愈合情况与干耳状态疗效相当,该手术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为更有效地清洗内镜管道,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双头内镜清洗刷。收集2019年6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使用后的肠镜130件,以肠镜使用结束后清洗顺序标记为单双号,单号为常规组(n=65),采用常规单头内镜清洗刷往返式清洗;双号为实验组(n=65),采用新型双头内镜清洗刷单向式清洗,其头端为尼龙刷头,尾端为致密无纺布刷头。两组清洗方法均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进行,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和细菌定量检测法对两种方法清洗软式内镜管道的效果做出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常规组清洗刷清洗内镜管道前后ATP相对光单位值(relative light unit,RLU)水平均有所下降[530.63 RLU(26~3 559 RLU)比270.87 RLU(20~1 415 RLU)],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4,P<0.05)。刷洗后新型双头刷的无纺布刷头带出细菌阳性率为86.2%(56/65),尼龙刷头带出细菌阳性率为46.2%(30/65),常规单头刷的尼龙刷头带出细菌阳性率为32.3%(21/6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46,P<0.05)。使用新型双头内镜清洗刷对软式内镜的清洗效果比常规单头内镜清洗刷的清洗效果更佳,无纺布刷头带出细菌效果明显优于尼龙刷头。
简介:目的探讨耳内镜下进行听骨链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11年2月应用耳内镜(直径2.7mm,视角为0°或30°)行听骨链重建的5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近期疗效初步评估。结果52例患者全部顺利在耳内镜下完成手术,其中耳硬化症25例,鼓室硬化症19例,听骨链部分缺损8例。耳硬化症患者4例采用镫骨底板部分切除,21例采用小窗技术,7例无需外道后上壁盾板切除,即可在内镜下完成手术。鼓室硬化症8例去除病灶行镫骨撼动,11例切除砧骨及镫骨上结构,采用TORP或Piston进行听骨链重建。听骨链部分缺损采用TORP或PORP人工听骨连接,重建听骨链。经随访6个月以上的病例有40例,其中35例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骨气导差在15dB以内,近期疗效满意。结论根据初步临床应用观察,认为耳内镜可以用于听骨链重建手术,尤其是耳硬化症患者。其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缺点是耳内镜下进行单手精细操作有一定难度,对于外耳道狭窄者不适宜。
简介:目的探索耳内镜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耳内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内镜下显露CPA和内听道口,显露后组颅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内镜观察内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内听道内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三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耳内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角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耳内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简介:目的了解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方法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设计调查表对国内19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91名内镜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内镜室消毒监测管理制度比较齐全;所有内镜诊疗室配有初洗设备,仍有58%的内镜室使用槽式法洗消内镜,90%以上的内镜清洗消毒室是独立的,80%以上设有专职洗消员、超声清洗机、防护用具及通风设施;90%以上的内镜室使用多酶洗液并刷洗管腔一次以上;80%以上使用2%戊二醛消毒,清洗刷每洗一条内镜消毒一次并定期更换。结论所调查的三级甲等医院大部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比较规范,内镜室配置尚欠齐全。自《规范》实施以来,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三级甲等医院仍有部分内镜室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及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