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将真空烧结的铁基合金奥氏体化、油淬后,在600~700℃温度下进行回火处理,保温1h,空冷。测试回火后合金的硬度和冲击韧性,并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观察和分析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断口形貌,研究回火温度对铁基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升高,第二相碳化物粒子M23C6的含量(质量分数)基本保持不变,约为3.5%;碳化物M6C的数量大幅减少,平均尺寸明显减小,碳化物M6C的第二相强化效果降低,硬度下降,同时基体组织软化,冲击吸收功增大。回火温度为675℃时,铁基合金保持较高的硬度40HRC,冲击韧性较回火前提高11%。回火处理后的铁基合金断口形貌为典型的沿晶断裂。
简介:摘 要:采用不同的火焰调修温度(700℃、800℃和1000℃)对有轨电车车体钢结构材料S500MC低合金钢进行火焰调修,研究不同火焰调修温度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火焰调修温度的升高,S500MC钢冲击性能下降明显;但不同调修温度对其弯曲、拉伸性能及显微硬度影响不大;S500MC钢在700℃、800℃热调修时,其显微组织与未经调修的母材相当,为沿轧制方向呈带状分布的铁素体和珠光体;而在1000℃调修时其显微组织为网状、针状的铁素体和珠光体部分转变的魏氏组织,已完全没有未经调修的母材呈带状分布的轧制特征且晶粒粗化,晶粒度达到了3~4级,故综合本次研究结果,合适的热调修温度为 700℃、800℃,不宜选择1000℃。
简介:研究了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LaFe11.6Si1.4合金的相和组织结构,并探究其相变机理.铸态LaFe11.6Si1.4合金在高温热处理时经历包析反应和包晶反应.在低于1423K左右时,铸态LaFe11.6Si1.4合金发生Fe(Si)+LaFeSi→1∶13固固包析反应;在1423~1593K,发生Fe(Si)+LaFeSi→1∶13固液包晶反应;在1593~1739K,已形成的1∶13相熔化,合金处于固相Fe和液相两相区.基于相变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因素,铸态合金在1523K附近具有最大的包晶反应驱动力,LaFe11.6Si1.4合金热处理5小时后,合金1∶13相含量最高.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对象为兰州生物研究所项目的B461冷库,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O) 软件Fluent在现有基础上针对冷库进行数值模拟,并且改进原有冷库的出风方式,使其变为高效侧送下回形式、高效集中式侧送下回形式、高效集中式顶送下回,对这三种出风方式时的冷库温度场进行模拟研究,讨论采用哪种方式冷库气流组织及温度均匀分布具有优越性。在不同的出风形式下,考虑冷库内货物的堆码方式对气流组织及冷库温度场的影响,找出能优化冷库温度场的货物堆码方式。
简介:为了提高纯铜表面的耐磨性能,采用电镀/浆料包渗相结合的方法,以TiO2粉为渗Ti源,纯Al粉为还原剂,在Cu表面预镀Ni随后表面浆料包渗Ti-Al,制备Ti-Al共渗层。研究了包渗温度对Ti-Al渗层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XRD分析了渗层表面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在800-950℃共渗12h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渗层组织变化过程为NiAl+Ni3(Ti,Al)→NiAl+Ni3(Ti,Al)+Ni4Ti3→Ni4Ti3+NiAl→NiAl+Ni3(Ti,Al)+NiTi;Ti-Al渗层的摩擦因数随着包渗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小摩擦因数约为纯铜的1/3,最小硬度为纯铜的5倍。
简介:采用混合元素粉末法,通过冷等静压成形和真空烧结,制备Ti600合金(名义成分为Ti-6Al-2.8Sn-4Zr-0.5Mo-0.4Si-0.1Y),研究烧结温度对合金显微组织以及密度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1100℃时,合金组织为杂乱无章的α层片组织,而在1200℃下烧结时α层片组织开始规则排列,形成α丛束,当烧结温度达到1300℃时,α层片组织基本都形成α丛束。在合金组织中Zr元素和Mo元素固溶于β-Ti相,Al元素固溶于α-Ti相,Si元素富集于析出物,Sn、Y元素分布均匀。随烧结温度升高,合金中孔隙和α-Ti相数量逐渐减少,β-Ti相数量逐渐增加,合金的致密度提高,力学性能明显提升,1300℃温度下烧结的合金致密度为92.8%,硬度(HV)为324.0,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622.6MPa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