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脂水平检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1组,选择单纯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2组,对所有入组人员进行血脂水平检测,比较三组受检者血脂水平。结果:三组检查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C、TG、LDL-C水平比较观察组最高,HDL-C水平比较观察组最低(P<0.05)。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实施血脂水平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能明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利于患者尽早治疗,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水平检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50例,作为DR组,抽取同等例数健康受检者及单纯糖尿病患者分别纳入健康组、糖尿病组,均进行血脂水平检测,比较3组受检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 结果:经血脂水平检测后,DR组TG、TC、LDL-C较健康组、糖尿病组高,HDL-C则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脂水平检测用于DR病变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TG、TC、HDL-C、LDL-C等指标与健康受检者和单纯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借助指标变化可以有效检出病症,并明确病变程度,为后续制订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进展。方法:本研究对180名年龄在60-80岁之间的DR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90名)接受传统治疗,包括血糖控制和药物治疗;实验组(90名)除传统治疗外,还接受激光光凝和抗VEGF药物治疗。观察指标:视力、视网膜厚度、微血管病变等。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改善率分别为76%和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和59%(P<0.05)。视网膜厚度和微血管病变在实验组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老年DR患者,激光光凝和抗VEGF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视力和视网膜状况,有助于减缓病程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60例,以我科住院的糖尿病眼底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病人分成两组。控制组给予普通眼部护理,观察组给予特殊的护理。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葡萄糖含量和治疗后的视力进行了对比。结果:两组病人经治疗后,所有的血糖指数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并且实验组病人的葡萄糖浓度比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经治疗后,实验组中0.5级及以上视力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果: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地控制病人的葡萄糖浓度,提高视觉质量,是值得推广的。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2例(244只眼)疑似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122例疑似患者进行眼底影像检查,首先采取散瞳眼底检查或者眼底彩照,再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确诊。观察眼底影像检查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检查后发现,122例(244只眼)受检者中,24例(48只眼)为“正常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眼底后极部出现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30例(60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在1期的基础上出现硬性渗出)34例(68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期(在2期的基础上出现软性渗出)25例(50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新生血管形成或玻璃体出血)6例(12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期(纤维血管增殖或玻璃体机化)3例(6只眼)。未出现误诊、漏诊情况。结论 将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中,不仅可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还可通过使用眼底影像检查技术清楚、及时的监测到病情变化,特别是视网膜的微小病变。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缺血指数(ISI)定量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不同区域视网膜缺血情况,并分析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DR的患者79例79眼,其中男44例44眼,女35例35眼;年龄31~73岁,平均(55.95±8.80)岁,所有患者均行UWFA检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根据黄斑区OCT图像将患者分为DME组37眼和无DME组42眼。将UWFA检查中期图像分为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并计算各区域内ISI。应用OCT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计算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DME组视网膜各区域ISI与CMT的相关性。结果所有DR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ISI分别为2.460(0.603,5.640)%、2.670(1.062,9.574)%、1.382(0.245,4.378)%和0.000(0.000,1.26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07,P<0.001);其中全视网膜与远周部、后极部与中周部、后极部与远周部、中周部与远周部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ME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及中周部ISI均明显高于无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24.000,P=0.001;U=403.000,P<0.001;U=493.000,P=0.005),2个组眼远周部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609.000,P=0.061)。DME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及远周部ISI与CMT均无明显相关性(rs=-0.134、-0.018、-0.152、-0.163,均P>0.05)。结论DR眼的视网膜无灌注区主要位于后极部和中周部,且DME患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ISI明显高于无DME患眼。DME患眼视网膜各区域内的ISI均与DME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