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的肥胖(孕前体重指数≥30 kg/m2)、单胎妊娠孕妇513例。根据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5 kg,n=83)、增重适宜组(增重5~9 kg,n=154)和增重过多组(增重>9 kg,n=276)。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3组肥胖人群的孕期增重特点、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以及产程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对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238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人群中75.6%(180/238)发展为增重过多,275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孕妇中,只有34.9%(96/275)发展为增重过多。(2)产后体重指数滞留(产后6周体重指数-孕前体重指数)在增重过多组高于增重适宜组[0.8 kg/m2(0.0~2.2 kg/m2)与-0.7 kg/m2(-1.6~0.0 kg/m2)],增重适宜组高于增重不足组[-2.5 kg/m2(-3.2~-1.5 kg/m2)](P值均<0.05)。(3)初次剖宫产率在增重不足组为29.9%(20/67),在增重适宜组为32.6%(42/129),均低于增重过多组[43.3%(104/240)](χ2值分别为3.955和4.047,P值均<0.05);3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等其他主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孕期增重和中孕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无关(aOR=1.038,95%CI:0.986~1.094,P=0.157;aOR=1.055,95%CI:1.000~1.113,P=0.051)。GDM孕妇诊断后接受了严格的营养管理,中、晚孕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3.0 kg(1.3~4.0 kg)、4.0 kg(2.0~6.0 kg)和9.0 kg(5.0~12.0 kg)]均低于非GDM孕妇[分别为3.0 kg(2.0~5.0 kg)、6.0 kg(4.0~8.0 kg)和10.7 kg(7.5~15.0 kg),Z值分别为-2.938、-6.352和-4.104,P值均<0.01]。结论早孕期是控制肥胖人群孕期增重的关键时机,控制孕期增重在适宜范围能够降低产后6周的体重滞留,但对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于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意义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9例腘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5~73岁,平均49.6岁,腘窝缺损创面为6.5 cm×3.5 cm~17.0 cm×8.5 cm。根据解剖学基础,结合腘窝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设计并切取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为18.0 cm×10.0 cm,最小为7.5 cm×4.5 cm。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膝关节活动功能、患者认可度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9例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皮瓣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皮瓣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例,可1例。皮瓣肿胀评级,早期:Ⅰ度6例,Ⅱ度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1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移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易于推广,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对子代代谢特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和嘉兴市秀洲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孕妇及分娩的单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共有2 000例孕妇及其新生儿进入该次的研究中。按照孕妇的孕前、孕期体质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 576例孕妇均为孕前、孕期体质量正常的孕妇,观察组424例为孕前、孕期体质量超重的孕妇。比较两组新生儿瘦素、血脂、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及下丘脑瘦素受体(OB-Rb)、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基因表达、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结果研究组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体质量[(30.91±1.86)kg/m2和(21.25±2.61)kg]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26.87±1.05)kg/m2,(14.57±1.36)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72,P=0.013;t=9.786,P=0.001)。研究组新生儿瘦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1.23±0.29)ng/mL,(0.65±0.16)mmol/L,(1.40±0.24)mmol/L,(0.76±0.13)m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63±0.11)ng/mL,(0.38±0.16)mmol/L,(1.13±0.32)mmol/L,(0.56±0.09)mmol/L],且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1.26±0.1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26)mmol/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01,P=0.010;t=7.329,P=0.019;t=5.734,P=0.030;t=9.387,P=0.001;t=8.072,P=0.008)。研究组新生儿SOCS3mRNA、OB-RbmRNA表达[(1.44±0.29),(1.33±0.3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3±0.19),(0.50±0.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87,P<0.001;t=11.037,P<0.001)。研究组的FBG、FINS水平[(22.06±3.94)mmol/L,(20.02±4.61)mU/L]明显高于对照组[(11.73±2.92)mmol/L,(13.31±3.43)mU/L],IRI(19.79±6.29)明显高于对照组(6.96±2.52),而ISI(-6.07±0.32)明显低于对照组(-4.98±0.3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33,P=0.001;t=4.498,P=0.027;t=7.352,P=0.002;t=8.244,P<0.001)。结论孕前肥胖与孕期过度增重会提高SOCS3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影响子代STAT3-SOCS3-瘦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子痫前期(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孕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 274例孕妇,90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8 373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身高和体重、孕期生活方式、生育史和疾病史等资料,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结果PE中早发型PE(EOPE)401例、晚发型PE(LOPE)500例,轻度PE(MPE)178例、重度PE(SPE)723例。PE孕妇和非PE孕妇在年龄、居住地、产次、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以上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PE的保护因素(OR=0.74,95%CI:0.56~0.98;OR=0.78,95%CI:0.62~0.99),孕前BMI≥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的危险因素(OR=1.82,95%CI:1.54~2.14;OR=1.82,95%CI:1.54~2.15)。对PE临床亚型分析后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52,95%CI:0.32~0.83;OR=0.47,95%CI:0.23~0.97),孕前BMI≥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按孕前BMI分层后,孕前18.5 kg/m2≤BMI<24.0 kg/m2和孕前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1.86,95%CI:1.51~2.30;OR=1.90,95%CI:1.39~2.60)均是PE的危险因素;孕前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OR=0.55,95%CI:0.34~0.89)是PE的保护因素。孕前BMI<18.5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4.05,95%CI:1.20~13.69)是EOPE的危险因素;孕前18.5 kg/m2≤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是PE各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孕前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39,95%CI:0.19~0.80;OR=0.29,95%CI:0.11~0.77),孕期增重过多是EOPE、LOPE和SPE的危险因素(OR=1.60,95%CI:1.06~2.42;OR=2.20,95%CI:1.44~3.37;OR=2.28,95%CI:1.58~3.29)。结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影响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且不同孕前BMI人群孕期增重对PE的影响有差异,提倡同时关注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变化,从而减少PE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孕妇孕期增重状况、影响因素及不良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儿保中心建档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收集产妇的基本信息。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孕期增重对母婴健康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孕期增重不足及过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732对产妇及其婴儿。产妇平均孕期增重为13.0 kg,孕期增重不足的比例为31.8%,增重过多的比例为24.1%。低龄,孕前BMI超重和肥胖,初产,学历较低是孕期增重过多的危险因素;孕前超重和肥胖的产妇其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是孕前体重正常产妇的2.40倍(OR=2.40,95%CI=1.91~3.03,P<0.001)和2.90倍(OR=2.90,95%CI=1.59~5.27,P<0.001)。此外,研究发现孕期增重过多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病风险,并显著增加了产妇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和产后体重滞留的风险。结论影响孕期增重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孕前BMI、初产妇、教育程度等。考虑到孕期增重不良对母婴健康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未来的孕期保健工作中应加强这些高危人群孕妇的孕期体重管理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史女性再次妊娠时孕期总增重、不同时期增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441例有GDM史的单胎经孕妇作为GDM史组,从同时期在本院分娩的无GDM史的单胎经产妇中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筛选出1 637例作为无GDM史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孕期增重及围产结局的差异。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增重适宜值将2组孕妇分别分为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和增重过多,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妊娠不同时期同一增重情况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1)GDM史组孕妇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前、OGTT后增重及孕期总增重均显著低于无GDM史组[(6.3±3.3)与(7.9±3.7) kg、(4.8±2.6)与(5.6±2.6) kg及(11.8±4.6)与(14.4±4.6) kg,t值分别为8.074、5.183及10.277,P值均<0.001]。GDM史组此次妊娠GDM、妊娠期高血压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无GDM史组[46.5%(205/441)与18.1%(296/1 637)、8.4%(37/441)与5.4%(88/1 637)、12.9%(57/441)与9.7%(158/1 637),χ2值分别为153.181、5.583及4.013,P值均<0.05]。(2)行OGTT前: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4.02(2.35~6.88)、3.92(2.65~5.79)及3.33(2.11~5.25),P值均<0.001];除增重不足者,GDM史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亦较高[增重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3.62(1.47~9.23)和2.22(1.07~5.57),P值均<0.05]。行OGTT后: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2.48(1.60~3.84)、4.63(2.92~7.35)及4.22(2.73~6.51),P值均<0.001];增重过多的GDM史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增加(OR=2.46,95%CI:1.10~5.51,P<0.05)。整个孕期: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均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3.02(2.00~4.59)、4.08(2.76~6.04)及2.66(1.54~4.59),P值均<0.001];GDM史增加增重不足者大于胎龄儿及增重过多者产后出血发生风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94(1.09~4.21)和2.93(1.31~6.55),P值均<0.05]。结论有GDM史女性再次妊娠时不同时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均低于无GDM史者,但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较高。即使在同一增重类别中GDM史也会增加GDM和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为探讨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后避免囊肿开窗口闭锁的改进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2020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牙囊肿10例,上颌骨囊肿12例。采用改良泪前隐窝入路,延长下鼻甲前缘纵切口,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及鼻腔底壁,将囊肿开放于鼻腔,拔除囊肿内牙齿,使用黏膜瓣消除裸露骨面。所有患者术后囊肿均保持开放。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酸蚀粘结剂与传统磷酸窝沟封闭术的防龋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窝沟封闭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舟山市2018年11-12 月开展窝沟封闭的2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465例为研究对象,整群随机分为观察组256例、对照组209例。两组均开展爱牙健康教育,观察组用自酸蚀粘结剂封闭法,对照组用传统磷酸封闭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正确护牙行为评分,术后12个月,检查第一恒磨牙的封闭剂保留情况和全部第一恒磨牙的患龋情况,观察不同暴露因子如自酸蚀粘结剂、操作医师年资、学生年龄、性别和二孩家庭等对窝沟封闭的效果影响。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对照组正确护牙行为评分分别为(10.13±2.55)分、(11.45±1.99)分;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正确护牙行为评分分别为(11.25±2.46)分、(11.30±2.41)分,观察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4,P<0.01);干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封闭剂保留率为91.83%,高于对照组的90.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级职称医生操作的窝沟封闭封闭剂保留率为94.32%,初级职称医生操作的窝沟封闭封闭剂保留率为8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7,P <0.01)。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是否二孩家庭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窝沟封闭操作医生的熟练程度是窝沟封闭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康教育可能也是窝沟封闭的影响因素。自酸蚀粘结剂的窝沟封闭有其明显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针对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防龋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选取了近1年左右时间内到我院接受口腔检查的 儿童,从中抽取样本量为150例,之后对这些儿童的一侧第一恒磨牙实施窝沟封闭进行干预,并设为研究组,然后对另一侧的同名牙并不实施封闭,且设为常规组,然后对这些儿童进行随访跟踪调查3年,分析并记录所有儿童的患龋情况,之后对影响其防龋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结果:针对实验研究期间所得数据进行评比,可以掌握到经过随访调查后可知,两组复查的牙齿数均为310例,而这3年内,研究组的患龋概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通过统计其影响因素可知,儿童的牙位、性别以及操作者职称都会对儿童的患龋概率产生不良影响(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将儿童的第一恒磨牙窝沟采取封闭处理,可充分提高儿童的防龋效果,但由于儿童的性别、操作者职称以及牙位等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窝沟封闭的防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