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碳中和是目前工业发展的焦点。毫无疑问,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减少技术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是温室气体),还需要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人为地转移到岩石圈、技术圈、水圈和生物圈的“陷阱”中。本文中的案例研究侧重榆林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U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正在进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US工程技术研究,构建全市统一碳减排技术研究服务平台,并积极将技术进行引进推广、应用示范区用,打造榆林市碳减排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载体平台。本文从技术经济和环境角度,将CCS与CCU进行了比较。除其他外,对比分析表明,混合方法——CCS和CCU的组合,即CCU/S——值得投资。作者认为,环境意愿和鼓励、补贴和退税的支持对于激励对此类开创性技术的投资,以及摆脱支付碳税或购买排放权的更容易的途径是必不可少的。
简介:摘要:本文梳理了船舶尾气捕获的CO2的几种方法,对比了其的优缺点,对捕获后CO2的处置提出了2种可能,提出国际远洋船舶可能采用固态抛投方式,国内船舶采用CO2再利用方式的建议。
简介: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最新技术。CCS在减排二氧化碳上具有巨大优势,主要发达国家积极采用该技术,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在看到CCS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固有风险。CCS既有全球性风险,也有地方性风险;前者涉及复杂的国际法问题,后者则要运用国内法予以防范和化解。为了缓释这些风险,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起CCS技术法律制度,其在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我国CCS技术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当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寻找路径。宏观上,我国不仅应当制定CCS的专门法律,而且应当明确CCS的监管体制。微观上,事前应当落实风险评估、设定行政许可和加强场地管理;事后应当明确责任制度、确立应急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实施以上路径,以期构建一个全面的、适合我国国情的CCS技术法律制度。
简介:摘要:在微流体中的光捕获和生物微纳米粒子的精确控制提高微系统的分析能力,因为粒子能够传递和控制在传感 /成像位置,而不是依靠简短,短暂的相互作用。力图,在微流体通道中的力可以被用来控制细胞成像位置或者在传感区域聚集生物分子来提高检测极限。另外,基于等离子体捕获可以利用等离子体传感器捕获被分析的粒子。本文论述了光捕获与处理,强调了光流体在加强分析性能的应用,讨论了光流体在生物 /化学分析方面的潜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