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眼特色疗法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麻痹性斜视病人68例,随机分为两个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实施特色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有效率、斜视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麻痹性斜视病人实施特色疗法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其斜视度,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眼肌直刺特色疗法 治疗 麻痹洼斜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轮匝平行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治疗偏侧面痉挛患者的疗效,为治疗面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中医眼科门诊诊断为偏侧面痉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轮匝平行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对照组口服盐酸硫必利片、银杏叶胶囊、甲钴胺胶囊。2组患者治疗2周后根据Cohen评分表评价面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患者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分级在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面痉挛分级程度均有一定的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痉挛强度及频率分级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08;Z=-2.45,P=0.014);对照组虽然面痉挛强度有一定的下降,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痉挛强度及频率分级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2;t=-1.99,P=0.04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P=0.008)。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对照组中有6例复发,复发率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4)。结论:轮匝平行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在治疗面痉挛方面有良好且确定的疗效,并且可以最大限度改善面痉挛症状,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针灸 眼轮匝肌痉挛 盐酸硫必利片 偏侧面肌痉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分离在孕早期即可出现,随孕周的增加,分离程度越来越大,分娩后还可持续分离。如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腹分离会给产妇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体型无法恢复,可能出现继发性的症状,如下背痛、脱疝等。

  • 标签: 产后 腹直肌分离 白线 腹直肌矫正运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产后腹分离患者进行腹电刺激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后腹分离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指导自行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对比组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产后腹分离患者进行腹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电刺激 腹式呼吸训练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针法与一次性采血针斜法在股静脉采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空针法,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斜法在股静脉采血。通过对比观察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血标本溶血及凝血、皮下淤血及血肿、平均采血时间、穿刺后按压止血时间。结果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80%,血标本溶血及凝血率为11%,皮下淤血及血肿率为16%,平均采血时间为6.3min,穿刺后按压止血时间为5-10min;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5%,血标本溶血及凝血率为4%,皮下淤血及血肿率为2.6%,平均采血时间为2.7min,穿刺后按压止血时间为3-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与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斜法成功率明显高于法,且斜法并发症少、按压止血快、操作时间短、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斜法优于法。

  • 标签: 新生儿 股静脉采血 空针直刺法 一次性采血针斜刺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产后2个月至半年、腹分离距离超过2.5 cm的产妇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腹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包括传统腹部运动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产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检查法测量2组产妇的腹分离距离,使用软尺测量产妇的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的腰痛程度。结果2组产妇腹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产妇腹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产妇腹分离距离、腰臀比(0.87±0.02)及VAS评分[(0.4±0.9)分]改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促进产后腹分离恢复,改善产妇腰臀比及腰痛程度。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产后 运动疗法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外4条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第一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位扫描观察各组外4条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外4条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肌肉体积为(358.6±44.9)mm3,B组内肌肉体积为(334.7±35.6)mm3,C组内肌肉体积为(437.5±49.3)mm3,A组、B组内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外,其他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及外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外4条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小度数垂直斜视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23-227)

  • 标签: 外斜视 动眼肌 斜视 磁共振成像 垂直斜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硅胶带部分腹联结术同时联合内后退术治疗重度高度近视固定性内下斜视(MS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单眼或双眼硅胶带联结上颞侧1/2和外上1/2部分腹且同时联合内后退术的重度MSF患者8例(12)。年龄30~80(53.8±15.6)岁;等效球镜度为-26.00~-13.50(-20.41±4.12)D;B超测量轴长度26.34~35.30(30.16±2.51)mm。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内斜视、下斜视、眼球外转和上转受限程度改变,以及眼球脱位角度(AGD)的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例(12)患者内斜度由术前(+101±13)PD减为术后的(+3±5)PD,下斜视度由术前30(25,34)PD减为术后的0(0,0)PD,外转受限由术前的-5(-5,-5)降为术后的-2(-3,-1),上转受限由术前-5(-5,-5)降为术后的-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完整的5例(8),AGD由术前的(185±28)°减为术后(12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P<0.001)。术前有代偿头位患者3例,术后头位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有3例患者术有异物感,3周后消失。结论:硅胶带上和外部分腹联结术联合内后退术治疗重度MSF安全有效,可以显著矫正重度内下斜视和改善眼球运动。

  • 标签: 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 硅胶带部分直肌肌腹联结术 上直肌 外直肌 内直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郭氏点穴疗法和针灸络法对照针灸络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采用郭程湘点穴疗法和针灸络法,以内功透穴,点按经络,最后用仰卧提拉法治疗配合针灸络法治疗肩周炎;一组针灸络法治疗肩周炎;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郭氏点穴疗法配合针灸络法显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传统定位旋转复位疗法显效1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结论郭氏点穴疗法配合针灸络法比传统针灸络法对肩周炎具有较好疗效,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郭氏点穴疗法 针灸刺络法 肩周炎
  • 简介:笔者以局部轻刺激(叩后闪罐),远端重刺激(巨)对48例面痉挛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总有效率达93.75%,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标签: 面肌痉挛 针灸疗法 叩刺 巨刺 闪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电刺激和针灸对治疗产后腹分离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产后腹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电刺激疗法和针灸方式,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对照组采用腹部肌肉群练,每日1次,连续2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分离距离、腹围和治愈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腹分离距离都有缩小,但是研究组缩短距离更多(P<0.05);研究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治疗产后腹分离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电刺激 针灸 腹直肌分离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证明低频电疗法治疗腹分离的有效性。方法:检索 5个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采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 82篇,最终纳入文献 12篇。 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对腹分离治疗的有效性 [相对危险度( OR) =5.43,95%可信区间( CI) : ( 3.57-8.27) ];腹分离距离 [均数差( MD) =-0.73, 95%可信区间( CI) :( -1.09, -0.37) ];腹围 [均数差( MD) = -4.38, 95%可信区间( CI) :( -5.90, -2.87)];腰背痛 [相对危险度( OR) =1.59, 95%可信区间( CI) : (1.28,1.98)]。结论:低频电疗法可改善腹分离及其并发症。

  • 标签: 腹直肌分离,低频电疗法,随机对照, Meta-analysis,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外侧部分腹的带蒂腹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2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保留外侧部分腹的带蒂腹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11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2~57岁(平均45.1岁)。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切取皮瓣长22~30(24.5±0.8)cm,皮岛宽10~12(11.2±0.5)cm。具体制备皮瓣形式包括:类型Ⅰ,一侧传统带蒂腹皮瓣联合对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的带蒂腹皮瓣移植;类型Ⅱ,双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的带蒂腹皮瓣移植;类型Ⅲ,一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的带蒂腹皮瓣联合对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11例患者的皮瓣制备类型Ⅰ4例、类型Ⅱ4例、类型Ⅲ3例。所有皮瓣顺利成活,未见明显并发症。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4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保留外侧部分腹的带蒂腹皮瓣制备手术难度不大,能有效减小供区损伤,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可以作为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较好的手术方法选择。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乳腺肿瘤 腹直肌皮瓣 带蒂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分离常见于产后女性及肥胖人群,严重者可影响腹壁群功能,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腰背部不适等。目前关于腹分离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手术指征等方面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结论。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腹分离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等相关内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病因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