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各种后处理分析方法结合不同的参数进行分析,可提供组织的微结构信息,并能够直观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在无创地探索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评估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DTI后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其在视路损伤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在介绍DTI的主要参数及常见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的同时,阐述了其在视路损伤研究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 标签: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视路损伤 基于体素的分析 纤维追踪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Fixel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独不伴精神疾病的父母脑白质微结构扩散张量成像的纵向改变及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江苏省失独且不伴任何精神疾病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TENP组,32名),在基线期和5年随访结束时接受MRI扫描,同时采用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评估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另外招募与基线期TENP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无精神疾病的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27名),并接受同样的MRI扫描方案。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横向分析基线期TENP 组和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差异,并进一步将横向差异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对TENP组进行纵向随访。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纵向差异脑区FA值变化与CAP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基线期TENP组右侧扣带回、钩束、上纵束、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613±0.032比0.631±0.034,0.539±0.048比0.563±0.045,0.534±0.033比0.558±0.039,0.560±0.038比0.580±0.030,0.519±0.023比0.549±0.024,0.489±0.038比0.518±0.027,0.499±0.027比0.533±0.032;均P<0.05)。由基线期到随访结束,TENP组的创伤再体验症状及回避/麻木症状得分降低[(5.2±2.8)比(8.1±4.9)分,(4.0±3.2)比(6.6±5.4)分;均P<0.05];右侧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523±0.049比0.537±0.049,0.568±0.052比0.590±0.050,0.540±0.063比0.559±0.059,0.520±0.059比0.547±0.059;均P<0.05);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FA值的减低与回避/麻木症状得分的减低呈负相关(r=-0.458、-0.374,均P<0.05)。结论失独创伤可导致失独者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损伤。随着失独时间的推移,失独父母在不发展为PTSD等精神疾病且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的情况下,其脑白质微结构损伤仍在持续性进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失独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 白质 创伤后应激症状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骨微结构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骨微结构损伤会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微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调节骨重建,从而改善骨微结构。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促骨形成药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抑制剂等]一方面抑制骨吸收,防止骨小梁体积、数目及连接性的进一步损失;另一方面抑制骨重建,给骨重建单元提供更多时间来提高骨矿化程度。促骨形成药物(包括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通过刺激骨重建及一定程度的骨塑建促使骨代谢正平衡(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小梁数目,改善骨小梁结构。除以上两类药物之外,硬骨抑素抗体(如Romosozumab)可以中和硬骨抑素,具有双向作用,既可刺激骨形成,又可抑制骨吸收,对松质骨及皮质骨微结构的改善均有一定效果。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了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改善骨微结构、提升骨质量方面的疗效,但RANKL抑制剂促进骨塑建的具体作用机制、双膦酸盐对皮质骨孔隙度的影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prague-Dawley(SD)大鼠胰腺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增龄改变,为阐明老年胰腺相关疾病高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雄性6月龄SD大鼠30只,在大鼠饲养至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5月龄时,随机选取5只处死、取材,制作组织学(HE染色)和电镜切片,对比观察胰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结果大鼠胰腺组织随月龄增加出现纤维化,并以导管周围为著,胰腺组织脂肪浸润随月龄增加逐渐加剧(H=15.88,P=0.001);随月龄增加,胰岛的数量(密度)逐渐减少(F=3.55,P=0.039),但胰岛的平均截面积逐渐增大(F=7.76,P=0.002),其形态由类圆形、类椭圆形逐渐变得不规则。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β细胞胞质内均出现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脱水、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且排列松散等改变;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顶部酶原颗粒数量逐渐减少(F=9.73,P<0.001),酶原颗粒数平均面积和总面积显著降低(F=6.51,P=0.001;F=22.18,P<0.001);腺泡细胞胞质内非衰老线粒体及衰老线粒体数量均增加(H=8.22,P=0.045;H=32.95,P<0.001);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降低(F=16.20,P<0.001)。结论随月龄增加,SD大鼠胰腺出现了一系列退化表现(间质增生、脂肪组织浸润、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数量减少而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胰岛数量和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减少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代偿现象(胰岛增大、非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等)。

  • 标签: 胰腺 衰老 组织细胞 显微镜检查,电子,透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黏膜内脱垂兔造模过程中直肠黏膜变化的差异,探讨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中药大黄和番泻叶液灌胃、站立与无水酒精肛周注射3种方法联合造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兔直肠黏膜的超微结构。结果正常组扫描电镜见直肠黏膜微绒毛排列紧密、细胞界限不清;透射电镜见基底膜均连续、完整,未见破坏,结缔组织中可见纤维细胞及散在的纤维束,细胞膜完整。造模中期组透射电镜见基底膜结构完整,下方结缔组织局灶见成纤维细胞凋亡,凋亡小体形成。造模完成组扫描电镜见直肠黏膜细胞交界处微绒毛明显凹陷;透射电镜见基底膜结构被破坏;结缔组织中均可见到毛细血管不同程度扩张、内皮细胞变性,小部分区域见大量纤维细胞凋亡,间质中可见成片细胞坏死,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器外溢,间质纤维组织疏松、排列紊乱。结论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形成与成纤维细胞改变、细胞外基质稳态破坏,致基底膜破坏、结缔组织间质改变,从而引起纤维结构变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有关。

  • 标签: 直肠黏膜 超微结构 电镜
  • 作者: 刘璇 舒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2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纤毛超微结构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搜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经支气管黏膜活检纤毛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及第二代全外显子trio家系测序的8例PCD患儿资料,在国内外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自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9月,结合相关报道完善纤毛活检及基因检测的中国PCD患儿资料,总结其基因突变和纤毛结构的关系。结果8例患儿确诊中位年龄为6.25岁,其中男6例,女2例,大多有慢性咳嗽、慢性鼻-鼻窦炎、支气管扩张,伴全内脏转位2例。支气管纤毛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示支气管黏膜纤毛内、外动力臂(IDA+ODA)缺陷5例,IDA缺陷1例,纤毛数量减少1例,正常1例。完善基因分析,共检测出致病基因突变10个,其中DNAH5检测到新发致病突变1个:c.11029-2A>T(剪切突变)。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本文病例,共纳入80例同时完善了纤毛活检及基因检测的中国PCD患儿,其中DNAH5、DNAH11、HYDIN基因为中国患儿常见突变基因,ODA缺陷(26.25%,21/80)、IDA缺陷+微管紊乱(25.00%,20/80)是中国患儿常见的纤毛超微结构缺陷,有16.25%(13/80)PCD患儿纤毛超微结构正常。结论对致病基因与纤毛超微结构统计分析,大多PCD相关基因突变可通过其编码蛋白的位置及功能,从而预测纤毛超微结构的变化。PCD"标志性"纤毛超微结构缺陷检出率70.00%(56/80),16.25%(13/80)PCD患儿纤毛超微结构正常,提示纤毛活检并非PCD的"金标准",在患儿临床表现符合PCD典型症状时,即使纤毛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结构正常,仍不能排除PCD,基因分析也是PCD诊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纤毛运动障碍 基因 显微镜检查,电子,透射 纤毛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C)的病理诊断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C)患者,研究时间从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回顾,然后进行光镜和化学染色方面的观察,11例行电镜检查。结果 在27例患者里面,其中开胸探查的共25例,非干酪性肉芽肿病变以及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分别有25例和2例,胶样病变2例,所有这些患者经检测均发现存在新型隐球菌(CN)。奥尔辛蓝(AB)检出率为66.7%,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检出率为100%, Grocott 六胺银(GMS)染色隐球菌检出率为100%,黏液卡红(MC)检出率为87.0%

  • 标签: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 病理诊断 超微结构 组织化学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患者大脑结构网络的完整性与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5例ALS患者(ALS组)与26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s)组],采集两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量表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数据,构建全脑结构网络,基于图论理论,比较ALS组与HCs组大脑结构网络差异,并进一步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别观察结构网络参数的变化与认知及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相关性。结果ALS患者白质结构网络的局部效率增强,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显著增加(P<0.05),额叶、前扣带回、丘脑等脑区节点效率增加(P<0.05),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叶和左侧中央后回结构的介值中心性降低(P<0.05),左侧眶部额上回和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介值中心性增加(P<0.05)。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介值中心性与修订版ALS功能评分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 ALSFRS-R)呈负相关关系(r=-0.514,P=0.012)。结论ALS患者运动脑区与运动外脑区结构网络异常改变,可能为ALS患者大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依据。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弥散张量成像 图论 磁共振成像 白质结构网络 拓扑属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研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 NTG)大脑皮层微结构的改变特点,为进一步阐明NTG脑皮质改变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37例NTG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的DKI数据,使用人类连接计划多模态分割图谱提取两组受试者44个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辐射峰度(radial kurtosis, RK)及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 AK),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NTG患者出现异常脑区的DKI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结果NTG患者双侧岛叶及额叶岛盖、颞顶枕连接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前扣带回及内侧前额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视觉通路腹侧流、视觉外侧纹状体的颞中区(middle temporal comlpex,MT+区)及邻近视皮层、初级听皮层FA值减低(P<0.05,FDR校正);右侧MT+区及邻近视皮层MK值减低(P=0.0134,FDR校正);全脑RK值与正常对照受试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双侧MT+区及邻近视皮层、岛叶和额叶岛盖、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左侧顶下小叶、眶回及额极、右侧视觉通路腹侧流、颞顶枕连接区AK值减低(P<0.05,FDR校正)。双侧颞顶枕连接区、右侧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的FA值与双眼视野平均缺损值呈正相关,左侧前扣带回及内侧前额叶、右侧视觉通路腹侧流的FA值与左眼视野平均缺损值呈正相关,右侧岛叶及额叶岛盖FA值与右眼视野平均缺损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DKI可以检测NTG患者视觉皮层、突显网络相关皮层、默认网络相关皮层、背侧注意网络相关皮层、颞顶枕连接区、初级听皮层及眶回及额极的多发微结构损伤,FA值可反映脑微结构损伤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是潜在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神经退行性变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儿童白质脑病之一,其致病基因已被证实为EIF2B基因。本病以慢性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伴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痉挛性瘫痪通常不明显,智能减退也相对较轻。VWM的一个典型临床特点是应激(如发热、轻微创伤和急性惊吓)引起神经功能的严重恶化。头颅磁共振成像具有诊断价值,脑白质呈弥漫性“消融”模式。VWM起病可为胎儿期至成人的任何年龄,临床表型差异大,基因诊断是VWM诊断的“金标准”。文中报道1例病程长达17年的女性VWM患者,曾因低血清铜蓝蛋白被误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经重新解读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VWM,值得临床医生警惕和思考。

  • 标签: 白质脑病 共济失调 肝豆状核变性 全外显子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对大鼠髁突软骨下骨(RCSB)骨微结构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42只3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处死雌、雄大鼠各3只,记为0个月,根据体重(55 ~ 7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大鼠分为对照组(n = 18)和染氟组(n = 18),雌雄各半。染氟组饮用含150 mg/L氟化钠(NaF)水溶液,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两组实验动物连续饲养,分别在3、5、7个月后处死,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离截取右侧髁突,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扫描,检测RCSB骨微结构参数。结果3个月染氟组中,雌鼠骨面积密度(BS/TV)、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例(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结构模式指数(SMI)、连通性、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总孔隙率,与雄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 5.10、- 5.58、4.52、- 4.32、- 4.03、- 2.81、- 6.71、- 3.32,P均< 0.05);5、7个月染氟组雌、雄鼠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慢性染氟环境下,雌、雄RCSB骨微结构随时间表现不同,总体呈雌鼠骨变化减缓、雄鼠骨变化活跃的氟损伤倾向。

  • 标签: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髁突 软骨下骨 骨微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基因与分裂基因表达及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振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9年6月,选取3.5月龄的新西兰家兔32只,按照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随机分组分为低强度组(3.02 m/s2)、中强度组(6.13 m/s2)、高强度组(12.26 m/s2)和对照组(与中强度组相同的实验环境,只接触噪声不接触振动),每组8只。对实验组家兔进行45 d的后肢振动负荷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其后肢骨骼肌,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进行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fn2)mRNA与分裂基因(Fis1、Drp1) mRNA表达的测定,并对高强度组家兔进行骨骼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骨骼肌组织Mfn1 mRNA表达量为:3.25±1.36、3.85±1.90、4.53±2.31、11.63±7.68;Mfn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8±0.25、1.02±0.40、0.94±0.33、1.40±0.45;Fis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5±0.62、1.15±0.59、1.53±1.06、2.46±1.51;Dr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3.72±1.76、2.91±1.63、3.27±2.01、4.21±2.46。与对照组比较,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组织Mfn1 mRNA、Mfn2 mRNA、Fis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中强度组、低强度组的Mfn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出现线粒体灶性聚集、嵴膜损伤、空泡样改变,肌纤维Z线不齐、肌小节缺失等改变。结论振动可造成家兔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的表达失衡,并可能导致出现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能量代谢的紊乱,可能成为振动所致骨骼肌损伤的重要靶点。

  • 标签: 振动 骨骼肌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 超微结构 家兔
  • 简介:【摘要】氨基酸序列是蛋白质和多肽重要的结构,其决定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氨基酸测序在蛋白质研究中越发重要,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氨基酸测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氨基酸测序的方法、原理以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测序方法不断建立,氨基酸测序将在蛋白质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蛋白质 氨基酸测序 质谱技术 从头测序
  • 简介:摘要:关键蛋白质是这样的蛋白质:如果被删除,就会导致细胞死亡或不育。关键蛋白质的识别对于理解维持生命的基本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对关键蛋白的全面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类疾病的一般规律。实验方法预测关键蛋白质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很耗时。已经提出了多种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识别关键蛋白质的计算方法。本文概述了关键蛋白质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首先分类介绍了现有的关键蛋白质识别方法,然后介绍了与关键蛋白质识别有关的数据集。最后,对关键蛋白质识别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蛋白质相互作用 关键蛋白质 中心性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鼠暴露于射频电磁场对子代大鼠海马超微结构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9月,选择36只健康7周龄Wistar大鼠,其中雌鼠24只(150~200 g),雄鼠12只(200~250 g)。雌雄鼠以2∶1比例于每晚18∶00合笼交配,涂片结果精子阳性为交配成功,当日作为孕0 d。将孕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和3组对照组,每组4只。实验组分别给予1 800 MHz暴露、Wi-Fi暴露和1 800 MHz+Wi-Fi暴露,3个对照组给予虚拟暴露。每天12 h,连续21 d,分三批进行。暴露结束后,各组子鼠饲养到7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海马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内FTO水平,ELISA法测定脑组织中的NGF水平。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1 800 MHz暴露组子代雌、雄大鼠海马组织胞核轻微收缩,胞质轻微水肿,雄鼠胞核明显不规则。Wi-Fi暴露组子代雌、雄大鼠海马组织胞核收缩较严重,胞膜不规则,胞质出现明显水肿。1 800 MHz+Wi-Fi暴露组子代雌、雄大鼠海马组织胞核均严重收缩,核膜不规则,胞质严重水肿。各组间比较,子代雌、雄大鼠FT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1 800 MHz+Wi-Fi暴露组子代大鼠海马内的NGF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射频电磁场孕期暴露可能会对子鼠海马组织的超微结构造成影响,且1 800 MHz+Wi-Fi叠加暴露可刺激海马内的NGF表达上调。

  • 标签: 射频电磁场 孕期 子代大鼠 海马 超微结构 神经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细胞癌(succinate dehydrogen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SDH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至2019年间11例SDH 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超微结构研究及随访,并对其中7例进行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分析其分子病理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7例。患者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1.4岁,中位年龄41岁。低倍镜下,该类型肾癌以实性片状、小管状结构为主,局部有微囊改变,其中4例呈巢团状、梁索状结构分布于疏松水肿的间质或瘢痕周围,类似于嗜酸细胞腺瘤。高倍镜下,肿瘤细胞胞质呈絮状嗜酸性,可见特征性的半透明空泡。琥珀酸脱氢酶B在8例中呈明确阴性表达,有阳性内对照;其余3例肿瘤细胞呈片状或灶性微弱表达,而肿瘤内正常肾小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高通量DNA靶向测序显示,7例送检病例(包括3例琥珀酸脱氢酶B表达不明确的病例)中均检测出琥珀酸脱氢酶B基因致病性突变,未见琥珀酸脱氢酶其他相关基因突变。其中4例为琥珀酸脱氢酶B错义突变,1例移码突变,1例剪接突变,还有1例为获得终止密码子突变。结论SDH RCC是一种特殊类型且具有遗传倾向或伴随其他癌症综合征的肾细胞癌,在诊断该类型肾癌时应建议患者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相关突变情况明确诊断,并密切随访观察。

  • 标签: 癌,肾细胞 琥珀酸脱氢酶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室周围及皮质下的广泛脑白质损害。既往研究表明,WMLs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情绪和排尿功能等相关。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PD患者的WMLs易感性较高,而WMLs的存在可能参与了PD患者运动及认知障碍的进展过程。PD患者因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长期接受多巴胺(dopamine,DA)治疗、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s,Aβ)血管沉积等原因,WMLs加重的风险较高。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WMLs可显著影响PD患者的运动及认知症状。WMLs主要影响PD患者的轴性运动症状,并与其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视觉空间能力等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并且WMLs的严重程度影响了PD患者相关的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WMLs的进展可能有助于改善PD患者的症状及治疗效果。文中就WMLs在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D患者症状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帕金森病 运动症状 认知症状 治疗
  • 简介:[摘要]: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 WMLs) 是许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的统称。WMLs在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疏松,此影像学改变最早由Steingart等[1] 提出,用于描述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区的脑白质在CT上的弥漫性低密度影或核磁共振T2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的高信号表现。大量研究表明,其与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卒中和死亡率等密切相关,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认为 WMLs主要发病机制是血脑屏障的破坏和(或)颅内小血管慢性缺血,而影响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众多。现对近些年来影响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危险因素 相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体中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Rv1705c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方法原核表达Rv1705c蛋白基因,收集包涵体,裂解后透析纯化Rv1705c并测定其浓度,ELISA法检测细菌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量,使用纯化并带有生物素标记的Rv1705c孵育人蛋白质组芯片HuProt™,筛选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人类蛋白质,使用GenePix Pro 6.0软件对蛋白质芯片的信号图像进行数据提取,使用GO、KEGG等多个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ST pulldown验证Rv1705c与PSMA3、RSAD2的相互作用。结果纯化结果显示,Rv1705c在包涵体中表达,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IFN-γ分泌量显著上升。芯片结果显示共筛选出了29个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潜在阳性蛋白质,其中PSMA3、NLN、THOP1、UPF3A、RSAD2、OMG、PNKD、STEAP3、MED8共9个蛋白质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1.6。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候选蛋白PSMA3、RSAD2、C1QBP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激活信号转导,并且PSMA3、RSAD2与干扰素存在交互作用,GST pulldown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确有相互作用。结论发现并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存在相互作用,为Mtb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人蛋白质组芯片 Rv1705c 生物信息学 结核病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研发新型生物标志物应用于肝癌患者的早诊早治对于提高生存率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糖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于探索糖蛋白质在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肿瘤临床诊断中的糖蛋白质标志物,分析了其诊断方法、问题与挑战;介绍针对糖蛋白质研究的相关技术,包括高通量组学和单一糖蛋白质检测方法,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发现肝癌潜在的糖蛋白质标志物;并且展望糖蛋白质在肝癌临床诊断中的潜力与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糖蛋白类 诊断 肿瘤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