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24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采取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HbAlc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显著高于对照组(8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正中感觉神经、腓感觉神经、正中运动神经、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糖、HbAlc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实施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疗效显著,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穴位注射甲钴胺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进行治疗,每组31例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为(2.5±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1.1)分(P<0.05);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54%(29),高于对照组的70.97%(22例)(P<0.05)。结论穴位注射甲钴胺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加快神经功能恢复,该治疗方式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尿毒症透析致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6至2017-12在我院长期接受治疗的尿毒症透析皮肤瘙痒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甲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液甲状旁腺激素(iPTH)浓度的变化情况、血磷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PTH浓度、β2-MG水平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该三项数据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观,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尿毒症透析致皮肤瘙痒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噻托溴胺联合复方甲氧那明对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中重度COPD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噻托溴胺+阿斯美)和对照组(噻托溴胺),随访观察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及急性加重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由(225±42.5米)增加到(377±41.6米),CAT评分由(23.8±6.2)降至(13.2±3.8),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性加重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78±1.62VS2.13±2.14,P=0.03)。结论将噻托嗅胺联合复方甲氧那明应用于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的改善,减少急性加重方面具有协同效应,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应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组使用双模拟法,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使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单纯使用甲钴胺,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同时,观察组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相比较更快。两组比较差异较大,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通过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有着确切的临床效果,能够减轻病症、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普及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采用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8年9月在本所接受治疗的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15例患者。参照组患者予以甲钴胺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木丹颗粒,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并且研究组患者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甲钴胺联合木丹颗粒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临症状积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