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的松、甲钴胺、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面瘫109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强的松、甲钴胺、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面瘫109例疗效观察

田茂胜

田茂胜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养鱼池社区卫生服务站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评价强的松、甲钴胺、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以强的松、甲钴胺、牵正散结合针灸进行面瘫治疗。结论:强的松、甲钴胺、牵正散加减结合针灸对面瘫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性治疗,面瘫病残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强的松;甲钴胺;牵正散;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311-01

近年来,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年患病为258/10万,10%遗留后遗症[1];笔者自2009年以来运用强的松、甲钴胺、牵正散、针灸[2]结合治疗面瘫109例,效果较为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9例患者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面瘫标准[3],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鼓颊,露睛流泪、听力下降、舌前2/3味觉减退;久病可致口角歪向患侧出现“倒错”现象[4]。男52例,女57例,平均年龄38岁。

1.2纳入标准

(1)符合《临床诊疗指南》标准(2)发病时间2天~1月。

1.3排除标准

(1)精神病(2)4周内心肌梗塞(3)皮肤感染。

1.4方法

1.4.1强的松口服每日一次,前5天30mg。后5天10mg;甲钴胺0.5mg口服,每日三次;牵正散1.5g,每日三次。

1.4.2针刺患侧取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用0.38mm×(15~40mm)毫针,斜刺进针,捻转120次/分半分钟,留针25分钟,共行针2次;隔姜灸合谷、太冲、足三里、地仓、颊车,每次1壮。

治疗时间5天~2周。

2.结果

疗效标准:参考stennert神经麻痹评分标准[5]

2.1临床痊愈

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等消失,眼裂额纹正常80例。

2.2好转

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基本消失,眼裂1~3mm,无流泪26例。

2.3无效

症状无明显变化3例。

有效率:97.25%;一般恢复时间5~14天。

3.讨论

面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6],连延髓沟外侧部,支配面部表情肌、泪腺、唾液腺,传导舌前2/3味觉、外耳道感觉。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7]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管仅容面神经通过,当受寒、病毒感染,面神经会发生炎性水肿、供血血管痉挛,导致神经受压。

强的松为皮质激素[8],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组胺等的形成与释放,减少炎性渗出,30mg后改为10mg,为防止水钠潴留、血糖升高;甲钴胺为内源性的辅酶B12[9],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髓鞘的磷酸酰胆碱合成,恢复神经传导延迟和神经传导物质的减少。

面瘫最早见于《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金匮要略》曰:“正气引邪,歪癖不遂”。《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云“三阳之筋,并络于颌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本证乃经脉空虚,猝然为风寒侵袭阳明、少阳之经络,以致寒入经脉、经气阻滞、纵缓不收。

《杨氏家藏方》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常用于面瘫。如《医方考》所云:“中风、口眼咼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方中白附子辛温;归脾胃经,止痉解毒散结,善行头面为君药,《别录》云“主面上百病”。僵蚕、全蝎为臣,可止痉通络,全蝎辛温平,归肝经,“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开宝本草》云“疗口眼咼斜”。僵蚕温咸辛平;属肝肺经,“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白附子、僵蚕、全蝎皆有毒,故以1.5g为宜。

有人认为针刺会致面肌痉挛,在面瘫急性期主张不用,但更多学者认为急性期针灸疗效优于不用者[10];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之经,故取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灸合谷、太冲、足三里、地仓、颊车;翳风可止乳突之痛;颊车、地仓均属阳明,刺之以推动阳明经气;合谷穴善于治疗面部之疾,太冲治疗口唇咼斜流泪效果佳;太冲为足厥阴原穴,上达头面善通络祛风;鼻唇沟平坦配迎香、禾髎,鼻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歪斜配承浆;眼睑闭合无力配阳白、鱼腰;面颊板滞配四白;味觉减退配廉泉、足三里;风寒重配风府;气血不足配气海。听力差配阳陵泉。灸以生姜、艾绒散寒通络之品,借火之温热渗于腧穴,使寒凝解,气血畅。针灸治疗面瘫疗效明显[11][12],能增强肌肉收缩,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使血循充沛,炎性水肿吸收,减轻面神经受压。

【参考文献】

[1]李莹,张中一,等.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年1月第35卷第1期:7,8.

[2]佚名.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64种针灸适应症[J].中国针灸,2008,28(S1):65.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2012年8月第1版192.

[4]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2012年8月第3版241.

[5]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408-409.

[6]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2013年3月第七版40,41.

[7]张峻峰,王健雄.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4):11.

[8]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2011年12月第17版696.

[9]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2011年12月第17版552.

[10]方善美,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中国针灸,2004,24(7):405-406.

[11]宣丽华,虞彬艳,高宏,等.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面神经炎临床多中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8-20.

[12]李瑛,李妍,刘立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4):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