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小说中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为环境条件所制约,又在推动着环境的改造和变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说中的环境内涵甚广,主要指社会背景、自然景色及风俗和特定的氛围三个方面。鲁迅善于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为人物设置一个“大有用武之地”的活动舞台,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在小说中,常常巧妙地展示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他的小说,从总体上说,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作为总背景的,鲁镇、未庄、S城,都是当时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既是他的小说的人物生长的土壤和活动的舞台,也是这些人物创造的对象和结果。《孔乙己》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尚未受到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冲击,仍然笼罩着封建压迫和封建思想毒雾,十分愚昧、保守的中国小城镇的社会生活图景,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物是这种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它的活细胞。
简介:王统照早期小说不仅在“文研会”作家群创作中是独具特色的,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颇有些不同寻常的。这便是表现在王统照早期小说中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及其美育救国的思想内涵。能否准确地把握这一点是关涉到正确评价王统照早期创作成就的重要一环。然而,自从瞿世英(《〈春雨之夜〉序》)、蹇先艾(《〈春雨之夜〉所激动的》)那影响深远的评论之后,半个多世纪来对王统照早期小说误解可谓久矣。人们总习惯于把王统照早期小说纳入现实主义框架,从中抽縯各种社会主题,把作者塑成一个勇于揭露抨击社会黑暗执着求“爱”与“美”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为了纠正这种误解,也为了正确认识早期王统照小说,笔者数年前曾以《沉思》为例,对王统照早期小说的思想艺
简介: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法国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其主要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叛逆、反传统,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而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美学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体现,它使技术活动艺术化、审美化,直接体现美学的效用,较之一般美的哲学的思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看,新小说回归原始的技术审美形式,消解作者主我和深度,追求"物本主义"写作,通过零散化、模糊和片断化的表现形式一反传统的小说模式,对小说进行了技术美的创新,同时在作者与读者关系上倡导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学功能美的纬度推动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向和谐,从而使其作品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美。
简介: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当代的文化、思想、文学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他去世后的这十多年里,大众媒体对他热议如潮,同时毁誉分明。誉者认为他是绝对的大师,是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最大的收获。毁者则认为他浅白、低俗、丑陋,是流氓文学的代表,不值一提。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对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美学态度的不同判断。也就是说王小波的作品究竟是通过真、善表现美,还是通过假、恶表现丑。因此将王小波的文学作品放在美学视角下分析,明确其美学态度,对于评价王小波的作品乃至王小波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相当一些人把王小波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派大师。后现代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蔑视权威、亵渎崇高,打破既有的思想藩篱而自由思想。如果是这样,在美与丑的界定上,王小波恐怕至少要与一部分读者存在差异。关于美的本质,我们比较接受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美在意象”的理论。阅读小说的过程应该就是审美的过程,作者在小说中展示的结构、语言、题材等方面的信息相对读者而言就是“象”,读者与之相生相伴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就是“意”,“意象”能够使读者产生愉悦,则小说作品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一、关于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结构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