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性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88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接受干扰素治疗,而观察组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身体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9.55%(9/44),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身体不良反应情况出现几率低于对照组,身体免疫恢复功能和活动情况均高于对照组,所以,观察组身体质量总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长期性炎患者采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身体机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免疫恢复,值得应用与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采取核苷以及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的长期性做一讨论。方法 现在核苷以及核苷酸类药物已经成为临床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治疗的常见药物,普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属于肝损伤以及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治疗目的为最大化持续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本文对于以慢性乙型肝炎疾病接受核苷以及核苷酸类药物长时间治疗的必要性进行研究。结果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采取核苷以及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硬化以及肝纤维化,降低肝细胞癌的出现。结论 临床中选择核苷以及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确切。
简介: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生存期和死亡原因的影响.方法在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中,20例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40例未曾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肝炎病程和肝功能分级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患者肝硬化病程分别为62.5±41.1月和30.5±45.0月(P〈0.05),3年生存率为75.0%和37.5%(P〈0.01),但在5年、7年和9年生存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提高3年生存率,但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对慢性乙肝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6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ETV组);60例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ADV组);60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LDT组);6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LAM组);同期选择60例拒绝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肾功能指标,分析导致肾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ADV组的Cr高于对照组[(85.16±33.25)μmol/ml比(72.03±20.31)μmol/ml],ADV组的eGFR低于对照组[(93.37±27.93)ml/(min•1.73m2)比(105.03±33.12)ml/(min•1.73m2)],LDT组的eGFR高于对照组[(125.94±28.06)ml/(min•1.73m2)比(105.03±33.12)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抗病毒药物是导致肾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OR=7.915、5.270、7.506,均P =0.000)。结论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肾功能损伤,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年龄、糖尿病、抗病毒药物是导致肾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派罗欣质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23~50岁之间,年龄41.1±7.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派罗欣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持续12个月,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乙肝病毒(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HBV-DNA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 Ag)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与派罗欣联合用药治疗乙肝可显著抑制HBV的复制,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进行mata分析。方法参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CochraneHandbook5.1.0上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结果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情况,2例没有提及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另外4例没有人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的6例患者的文献评价效果较好。结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在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方面,具有疗效快、耐药性差等优点,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与抗原状态变化的相关性,阐明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达到HBeAg血清转换后停药复发率高的原因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在其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20 IU/ml)的基础上,根据其HBeAg和HBsAg水平分为5组:HBeAg阳性组(组1)、HBeAg阴性且HBsAg > 1 500 IU/L组(组2)、HBeAg阴性且100 IU/L < HBsAg < 1 500 IU/L组(组3)、HBeAg阴性且HBsAg < 100 IU/L组(组4)及HBeAg阴性同时HBsAg阴性组(组5)。分析比较不同抗原状态下HBV pgRNA的水平及检出率。此外,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研究分别按照年龄、性别和服药治疗时间分组。按资料分别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或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eAg阳性患者(组1)血清HBV pgRNA检出率为95.0%;而HBeAg阴性患者则为43.2%,明显低于HBeAg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HBV pgRNA检出率在HBeAg阴性患者中,组2为75.0%;组3为65.0%;组4为15.0%及组5为0。其中,组1、组2及组3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明显高于组4和组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然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1、组2和组3之间血清HBV pgR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4和组5之间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血清HBV pgRNA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间无相关性(P > 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的血清学抗原状态可能与血清HBV pgRNA的存在有关。HBV pgRNA的持续存在也可能是HBeAg血清转换率低及HBsAg持续高水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