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2015.01至 2019.10间 22例经我院诊治的甲状腺未分化癌( ATC)的声像图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 ATC声像图特征。结果: 22例 ATC超声表现:肿块最大径 0.78cm-9.2cm,统计值( 4.88±2.11) cm,实性,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内回声不均匀,形态水平位,边缘不规则,多无晕环、包膜且后方回声无增强,常侵犯或突破甲状腺包膜,多伴粗大、点状钙化及囊变,部分内可见条索样回声,血流较丰富,高阻力指数( RI>0.70), ACR TIRADS分类 TR5,常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少数侵犯周边组织。结论: ATC发病率低,侵袭性强,预后差,超声有一定的特征表现,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FNA)可便于早确诊,两者结合可助临床早干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患者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s,EGCs)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病理诊断符合EGCs的老年(≥65岁)患者,以分化型EGCs为对照,比较分析未分化型EGCs(即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用Logistic回归对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老年EGCs共165例,其中未分化型EGCs 82例(印戒细胞癌11例,低分化腺癌71例),分化型EGCs 83例。淋巴结转移率方面,老年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9.1%(15/165),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4.8%(4/83),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13.4%(11/82)。未分化型EGCs中,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5.5%(11/71),印戒细胞癌11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浸润深度(P=0.019)、病变大小(P=0.006)、合并溃疡(P=0.006)、凹陷型(P=0.003)与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黏膜下层浸润(OR=11.98,95%CI:1.17~122.84,P=0.037 )、病变直径>2 cm(OR=11.95,95%CI:1.88~76.07,P=0.009)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无淋巴结转移。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变直径>2 cm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患者适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393例患者(400处病灶)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未分化癌组(50例,50个病灶)和分化癌组(343例,350个病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切除病灶大小及部位、大体分型、浸润深度、有无溃疡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2.02,95%CI:1.04~3.95,P=0.011)、女性(OR=2.83,95%CI:1.41~5.68,P=0.003)、胃窦部病变(OR=3.92,95%CI:1.65~9.30,P=0.002)、凹陷型病变(OR=5.37,95%CI:2.16~13.38,P<0.001)及浸润至黏膜下层(OR=5.09,95%CI:2.40~10.80,P<0.001)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93例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113例,治愈性切除280例。未分化癌组非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分化癌组[90.0%(45/50)比19.8%(68/343), χ2=104.902,P<0.001]。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死亡率高于治愈性切除[4.4%(5/113)比0.7%(2/280), χ2=5.558,P=0.023]。未分化癌组27例患者追加手术,分化癌组51例追加手术,无一例复发;315例未追加手术患者中,未分化癌组复发率高于分化癌组[26.1%(6/23)比4.1%(12/292), χ2=5.560,P<0.001]。结论年龄≤60岁、女性、胃窦部病变、凹陷型病变及浸润至黏膜下层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分化型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率高、ESD术后易复发,建议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33岁,因"突发上腹痛2d"入院。查肝脏增强CT提示肝右叶可见类囊状低密度影,大小约9.1 cm×7.6 cm,并可见大小约2.6 cm×2.0 cm壁结节,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肿瘤标志物无阳性发现。行开腹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术后予表阿霉素+异环磷酰胺方案化疗6个疗程,随访2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临床和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为ATC的临床和CT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病史、瘤体大小、分布状态、形态、钙化、坏死、向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肺部转移等CT征象。结果23例ATC中,男女比为7∶16,年龄(72±8)岁。发现声音嘶哑或颈部肿块21例(91.3%),瘤体短期内迅速增大8例(34.8%),单叶6例(26.1%),单叶+峡部8例(34.8%),双叶+峡部9例(39.1%),直径(6.1±1.7)cm,瘤体形态不规则20例(87.0%),粗大钙化16例(69.6%),较大范围坏死17例(73.9%),向气管食管沟延伸15例(65.2%),颈部淋巴结转移18例(78.3%),肺部转移8例(34.8%),侵犯气管16例(69.6%),侵犯颈总动脉7例(30.4%),侵犯颈内静脉10例(43.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瘤体较大、短期内迅速增大等临床特点,及形态不规则、粗钙化、较大范围坏死、向气管食管沟延伸、颈部淋巴结转移、肺部转移和侵犯气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等CT征象,对ATC的定性诊断和对周围结构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均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样本量筛选68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开展外科手术,观察组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相比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值(P<0.05),治疗前,患者未见疼痛评分差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降低更明显(P<0.05)有效率评估显示观察组属于更优组别(P<0.05);并发症结果显示观察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病症,对人体产生的创伤较小,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康复周期,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比较两组手术过程出血量、手术全程时间、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手术过程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全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达到和根治术类似的效果,控制复发,但相对于根治术,可更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创伤轻,操作时间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低却死亡率高。ATC具有侵袭性强、进展迅速、预后差的特点,目前的治疗方案疗效均较差,因此迫切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新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既往研究发现多数ATC可由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发展而来,且BRAF、RAS突变是ATC的关键驱动因素,TP53、PI3K通路、PTEN、TERT、SWI/SNF复合体亚基、NF2等突变也在ATC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一基因的突变往往不足以驱动ATC的发生,ATC通常是由分化程度较好的甲状腺癌经过多种基因突变的累积后发展而来。因此本文综述了ATC常见联合突变的作用,以加深对ATC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卵巢未分化/去分化癌的发病率低,约占卵巢癌的0.5%。本文报道1例源于子宫内膜样囊肿的卵巢未分化/去分化癌病例,呈囊实性。实性区占癌肿70%,表现为片状、巢状未分化癌成分伴广泛“地图样”坏死;囊性区占癌肿30%,被覆无异型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并过渡为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2种癌组织转换突兀、无过渡;其中未分化区域缺乏“Mullerian”免疫表型,而分化区与之相反,呈现特征性阴阳对照表达。本文回顾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