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早产儿PICC置管成功后X片第一次定位异位和后期异位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降低PICC异位率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我科2015年6月—2016年1月进行的207例早产儿置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7例早产儿PICC置管患者中,穿刺成功后X线第一次定位有14例异位,异位率6.77%;其中,异位至右心房5例,颈内静脉3例,锁骨下静脉3例,腋静脉2例,下肢穿刺异位于腰椎1例。PICC留置后第7天有48例患者因病情需复查X线胸片时显示PICC导管异位者有15例,异位率31.25%;其中颈内静脉1例,锁骨下静脉2例,导管位置下移导致尖端变深者5例,导管尖端位置上移导致位置变浅者7例。结论PICC导管尖端异位与静脉选择、操作者送管技巧、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方法、个体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个体化体位摆放以及置管后期PICC的维护和患者的活动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置管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置管送管受阻时综合分析受阻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PICC置管到标准位的关键,且后期异位率高于早期,需引起高度重视,定期复查X线定位,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60例,经过解释并取得家属同意签署穿刺同意书。对照组30例按常规护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观察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PICC导管维护记录单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导管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早产儿接受集束化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PICC置管早产儿维护中有显著优势,降低导管感染及血栓形成、导管堵塞、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的发生率,增加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产儿PICC置管术中置管体位的改良与导管异位的关系。方法:实验中选取76例早产儿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均需接受PICC置管,同时为探究置管体位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将76例早产儿随机分配为两组,即使用常规体位的对照组和使用改良体位的观察组,每组38例,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据实验研究,应用改良体位的观察组,其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更低,耗时短,同时也不需要过多的调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依然应用常规体位的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改良体位能够显著降低导管异位情况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音乐护理对早产儿PICC置管中疼痛缓解的作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2年3月至今收治的进行PICC置管的1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和胎龄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80例,对照组PICC穿刺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在PICC穿刺前10分钟开始播放舒缓的胎教音乐,音乐播放40分钟,通过观察早产儿的心率、经皮氧饱和度及早产儿疼痛行为评分,并采用SPSS16软件中的独立t检验。结果音乐护理干预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记录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的的差异。结论在NICU内实施音乐护理,可以缓解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疼痛,对早产儿疾病的恢复和生长发育有利。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保暖措施对早产儿在暖箱内进行PICC穿刺前后的体温变化对比。方法将126例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暖,观察组采用集束化保暖措施进行保暖,对PICC置管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集束化保暖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保暖组,体温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暖箱内早产儿进行PICC置管时应采取集束化保暖措施,如提前30分钟升高暖箱温湿度,置管过程中保证暖箱风帘持续开启,治疗巾包裹患儿,尽量缩短置管时间,置管结束后及时调节暖箱温湿度等一系列措施可使早产儿PICC置管前后体温波动范围<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液体外渗致胸腔积液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5月-2017年12月发生的6例PICC液体外渗致胸腔积液的病例资料。结果6例患儿在入院后1~2天内行PICC置管,经右侧腋静脉置管2例,经右侧贵要静脉置管2例,经左侧贵要静脉置管1例,经右侧颞浅静脉置管1例;尖端位置位于胸7右侧水平3例,外拔1cm后未复查胸片;位于胸7~8间隙右侧水平2例,1例外拔1cm后未复查胸片;1例外拔1cm后复查胸片导管尖端位于胸1水平,位于胸5右侧水平1例。于置管后4~12天发生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正常,1例常频呼吸机辅助通气改用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立即予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3例予无创辅助通气,急查胸部X片,寻找呼吸困难的原因及确定PICC的位置。5例患儿胸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1例患儿提示双侧胸腔积液,2例导管尖端位于第一胸椎右侧,3例位于第二胸椎右侧,1例位于第4胸椎右侧。确定胸腔积液后,停用PICC输液,拔除导管;胸腔穿刺放液引流,送检胸水常规、生化、需氧培养、乳糜实验。经积极抢救后5例治愈出院,1例自动出院。结论导管尖端位置过浅,导管尖端定位缺乏全面和个性化分析及未注意减少导管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是导致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准确定位,正确分析X线片结果和做好日常维护可有效预防PICC液体渗漏导致的胸腔积液。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周围静脉留置术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施以脐静脉置管术进行护理,然后对二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研究组患儿在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儿的体重增长等均比对照组明显优越,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儿成长,减少其住院时间,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新生儿接受针对性护理,以预防相关并发症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新生儿72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置管相关并发症例数、产后住院总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相关并发症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9例(P<0.05);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新生儿接受针对性护理,可以明显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产生,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高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引导技术在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穿刺到位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9月我科收治的实施PICC置管早产儿75例,按不同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位法。观察组采用心电引导定位法。比较两组穿刺到位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穿刺到位率分别为92.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引导技术辅助早产儿PICC置管到位率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此方法简单易行,可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90例PICC置管早产儿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水胶体敷料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早产儿置管舒适度;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早产儿置管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早产儿舒适度,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家长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总结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对58例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应用中心静脉管PICC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记录PICC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结果58例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全部置管成功,留置中心静脉管时间最长的为54d,最短时间为4d,平均留置时间为28.4d;置管期间2例发生脱管,阻塞5例,静脉炎4例,3例发生穿刺点渗血。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应用PICC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能够有效得用于早产儿的静脉营养与给药,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早产儿痛苦,为其提供安全静脉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PICC置入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在早产儿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6月60例行PICC的早产儿作对照组,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2016年7-12月60例行PICC的早产儿作研究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组采用不同体外测量法后的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早产儿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分别为90%、5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PICC体外预测量方法可用于早产儿置管术中,提高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性,减少反复调管带来的痛苦和潜在感染以及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皮肤风险预警管理预防NICU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应用效果,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10月在本院NICU行PICC置管的11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两组早产儿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 F规格PICC穿刺包,严格按照PICC置管程序置管。对照组使用3M无菌透明敷贴和普通胶带,沿血管走行方向直接覆盖固定导管管路,每7 d更换1次敷料。干预组针对性实施个性化皮肤风险预警管理,为每名患儿建立MARSI皮肤信息采集表,每次更换敷料时观察PICC置管部位MARSI发生情况。采用Sinéad等编制的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早产儿生后1~4周的皮肤状况。结果与干预组比较,对照组张力性损伤、皮肤撕裂、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表皮剥脱、毛囊炎、皮肤浸润等发生率均较高,对照组MARSI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干预组[36.36%(20/55)比10.91%(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P<0.01)。住院第1 d皮肤评分组间比较[(1.29±1.15)分比(1.21±1.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肤评分第7 d [(1.52±1.10)分比(1.19±0.63)分]、14 d [(1.57±0.84)分比(1.14±0.68)分]、21 d [(1.68±0.79)分比(1.10±0.60)分]、28 d[(1.97±0.99)分比(1.03±0.57)分]均显著高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性化皮肤风险预警管理方案预防NICU早产儿PICC置管部位MARSI安全有效,可行性高,提高PICC 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经济成本与人力成本,使早产儿皮肤管理更规范化、标准化,利于保护患儿PICC置管部位的相关皮肤,有效降低MARSI发生率及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