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在引起脑卒中的众多原因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影像学关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同侧大脑半球卒中率相对较低,这提示临床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找到一种能更精确测量斑块大小、识别易产生临床症状的不稳定斑块的非侵袭性成像方法.研究证明,高分辨率磁共振(MR)可达到此目的.本文就当前MR对不稳定的高危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磁共振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是近年来冠心病治疗里程碑式的一大进展,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该文就国内外有关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强效他汀类调脂药物对冠心病一级或二级防治作用研究的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他汀类节药物 血脂异常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
  • 简介: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一种生理性死亡模式,通过这一模式机体控制组织中细胞数目,清除无用的、有害的及异常的细胞,从而维持机体自身稳定。近几年发现,细胞异常凋亡不仅见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而且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发现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都经历着凋亡与坏死,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凋亡 自身免疫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平滑肌细胞
  • 简介:目的检测IL-18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21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n=15)和对照组(n=6),实验组分别在喂养高脂饮食后6周、12周、18周处死动物,分离主动脉,检测脂质和脂蛋白,应用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IL-18在斑块处的表达及定位.结果高脂饮食喂养后6周,兔动脉内皮受损;12周和18周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对照组相比,IL-18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表达增高,主要位于斑块巨噬细胞胞浆内;IL-18表达量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而增多.结论IL-18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表达随着斑块进展而增多,且主要位于斑块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斑块不稳定有一定关系.

  • 标签: IL-18 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组化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至今没有完全阐明,因而对AS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措施.近20年来,大量的研究认为氧化修饰的LDL(Ox-LDL)在AS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对Ox-LDL引起AS作用的深入了解,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将抗氧化剂用于抗AS发展的研究.本文将综述Ox-LDL在AS发展中的作用和抗氧化剂防治AS的进展.

  • 标签: 巨噬细胞 动脉粥样硬 氧化修饰 清道夫受体 内皮细胞 抗氧化剂
  • 简介:最近的研究证实,人类动脉粥样硬化(AS)病灶的进展可被某些因素显着延缓,在某些研究中甚至可以稍退.这些研究中所采用的介入措施包括侵袭性脂质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运动.戒烟.应激疗法等),以及药物联合生活方式改变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多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临床研究表明,药物和生活方式介入对降低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介入 疗法 治疗 消退 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早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溶解治疗。方法对42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20毫克,每日1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毫克,每日1次,口服1周后,改为100毫克,每日1次口服;静点三七总皂苷(血塞通)0.6,每日1次,治疗14—21天。结果治愈156例,有效195例,无效75例,有效率82.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有效.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口服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观察 早期发现 肠溶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不稳定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救治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三七总皂苷(TotalSaponinofPanaxnotoginseng,PNS)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并检测斑块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以期为寻找有效改善AS斑块稳定性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免AS病变模型,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用“ImageProPlus4.5”软件测定斑块面积、内膜总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纤维帽厚度和斑块内脂质含量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斑块组织中MMP-2,VEGF进行分析.结果:PNS治疗组斑块面积、内膜厚度、脂质含量低于模型组,纤维帽厚于模型组;PNS治疗组斑块组织中MMP-2,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PNS对AS斑块有稳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MMP-2表达有关.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并伴有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血浓度的升高,ADMA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ADMA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致炎与诱导氧化应激等机制影响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等多种细胞功能,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

  • 标签: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一氧化氮
  • 简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内膜,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居首位,故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高(北京),低(南京,宁波渔区)发区327例意外死亡年轻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做了多参数形态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的差异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发现北京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改变早,进展快,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其中35-39岁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检出率达10.7%,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晚期病变的高检出率相符;宁波渔区居民总趋势与北京相似,但管腔狭窄检出率4.7%;南宁年轻人管壁结构重塑晚于北京两个年龄组,程度轻,进展慢,管腔狭窄检出率1.8%。说明三地区同龄年轻人在增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冠状动脉管壁结构的重塑存在明显差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壁结构重塑 动脉粥样硬化 形态定量 青年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ImagePoint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分别对无症状脑梗死组(82例)和对照组(40例)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无症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为2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无症状脑梗死相关,超声检查对预测脑梗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无症状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 简介:交感神经β—受体阻滞剂自196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是一类发展迅速的心血管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和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心血管病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48年Ahlquist经详细研究发现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只有通过受体方能发挥其生理效应的特性,1967年Lands提出有两类β—受体(β1和β2),建立

  • 标签: 抗动脉粥样硬化 阻滞剂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抗高血压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意义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干预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重点综述1995年以来发表的中医药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论文情况.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干预研究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中医药防治本病是我国的特色与优势,已显示良好的苗头,值得重视.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开展中、西医药防治本病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干预 中医药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卒中患者中,20%~25%的病例是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引起的[1],故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检查 常见病因 粥样斑块 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