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被引入中国开始至今,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在拓展。随着各类以“公共”为话题的艺术节、雕塑展的相继出现,如今,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单指置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还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网络空间等领域,涉及公共道德、公共关系、公共生态等主题。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装饰品,或主流意识的物化。其价值来自作品本身可参与、可讨论、可分享等特质,是能创造出思考与问题的空间形态,承载了重构区域性人文景观、活化社区关系、丰富人文生活等功能。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在以哪些方式介入景观、参与城市发展、引导公众反思和重建社区关系?公共性如何体现?艺术家在其中又扮演着哪种角色?此次公共艺术专题邀请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国家的五位实践者从雕塑、建筑、设计、组织筹划等多个方向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意在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去探讨更广义的公共艺术现状。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被引入中国开始至今,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在拓展。随着各类以“公共”为话题的艺术节、雕塑展的相继出现,如今,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单指置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还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网络空间等领域,涉及公共道德、公共关系、公共生态等主题。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装饰品,或主流意识的物化,其价值来自作品本身可参与、可讨论、可分享等特质,是能创造出思考与问题的空间形态,承载了重构区域性人文景观、活化社区关系、丰富人文生活等功能。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在以哪些方式介入景观、参与城市发展、引导公众反思和重建社区关系?公共性如何体现?艺术家在其中又扮演着哪种角色?此次公共艺术专题邀请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国家的五位实践者从雕塑、建筑、设计、组织筹划等多个方向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意在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去探讨更广义的公共艺术现状。
简介:摘要: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公共性”的概念,但是从其对资本主义虚幻公共性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构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虽然句句没提公共性,却句句离不开公共性。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把握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发展的过程与体现。这里大体可以从公共性的存在场域,公共性思想的核心问题以及其公共性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三个点去基本了解马克思的公共性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联系愈加密切,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新的公共性问题不断出现,这也构成了新时期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出场语境。
简介: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性仍然是传统“集权公共性”的延续,而所要构建的现代公共性一定是一种“分权公共性”。政府“集权公共性”的弊端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显露无遗。以苏州市X区政府为例“,大政府”大包大揽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造成了公共服务低层次的均等化;财政经费短缺及人力不足;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较低;以及即使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民众获得感仍然很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将政府传统“集权公共性”转变为现代“分权公共性”。构建基层政府现代“分权公共性”的具体路径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政府,大社会”;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其承接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提供;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提升民众的获得感。
简介:微文化在当代通信技术开辟的空间中与一体化文化同时产生,并与一体化文化构成某种张力和反讽关系。从与一体化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微文化的生成与建构分享了知识生产权并在对自身的确证中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在一定意义上推进着民主化的进程和公共性的建设;从微文化自身来看,微文化以“微叙事”为建构基础,围绕着“意见领袖”或具有强烈倾向性的意见生成并引导和汇聚成多样化的群体。基于微文化而汇聚的群体呈现出偏执、情绪化的特点,并在某些时候展现出暴力的一面。本文对微文化的思考是从当代信息媒介开辟的空间的角度进行的,但本文坚持认为,现实才是我们思考微文化、评价其价值、规范其运行的最终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