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育是一种有意向性的交互活动:成人和儿童参与其中(尽管并不总是有目的的和意识的),指向于儿童积极的生存和成长(beingandbecoming);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出于向善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教育意向。布伦坦诺最早将意向性概念用于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后来,胡塞尔使之成为重要的现象概念。在现象的视域中解读教育意向,以探寻教育意向在教师反思、学生发展和师生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现象学 意向性 教育学意向
  • 简介:长期致力于教学理论反思和建设的徐继存教授,在最近出版的著作《教育的学科立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立场》)中,对自己的教育研究经历做了回顾:从初识教学论、再学教学论、教授教学论、问题教学论、守望教学论到践行教学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在本书中对教育的关切和认识,是基于他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能体会出他这是由心发出、由行诠释的教育者的立场。

  • 标签: 教育学研究 教育学者 教育生活 教育学知识 教育实践 教育知识
  • 简介:教育无法成为学科主要是因为找错了研究对象。"目标-手段-结果"是教育实践的整体框架。如果我们把"手段"完整地理解为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既是其他学科无法研究的对象,也隐含着对教育的整体理解。在教育系统中,任何局部的信息处理和交互都可以由心理学、社会等学科解释,但是整个教育系统何以能够具有达到具体教育目标的功能只能由教育系统机制来解释。研究教育系统能够发展出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些知识能提升从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力和行动力。因此,教育系统是教育的研究对象,而这种教育不再是教育术语意义上的教育,而是新教育。新教育包含教育技术教育现象教育价值三个分支,主张践行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新教育不宣布一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而是为制定清晰合理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不关注泛泛的方法模式,而关注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设计教育系统以达到具体的目标;不关注有效性,而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一致性;不关注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关注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关注实践的成功,而关注教育系统的缺陷。新教育作为后发学科虽已开始,但其走向实践,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路还很长,至少需要在人员素质、实情数据以及软件工具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 标签: 教育学 研究对象 教育系统 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 研究范式 新教育学
  • 简介:摘 要:“专注于学科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不足之处在建立学科方面,课程的发展并未得到充分考虑。现代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这两种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平衡且相互关联的关系。 文章建议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应制定和发展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进行相关和全面的探讨。

  • 标签: 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 学科立场
  • 简介:如果你对教育感兴趣,那么请到这儿逛逛。但你要当心,不要把教育看作只是“教书匠”的事情,这样狭隘的理解,会使你失去很多机会!当代教育和体育已形成了两大产业,既有社会功能又有经济功能。随着大众对“教育是一种消费”理念的普遍认同,随着社会办学的兴起以及体育行业的商业化运行,投身这两个行业,不仅可以实现你为社会育人的崇高理想,还可以一显你搏击商海的英姿。教育业和体育业蕴藏着巨大商机!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教育包括教育类和体育类两大学科类。这两大类下面又各分设若干专业。也就是说,如果你就读这两大类下面的任何一个专业,本科毕业后得到的学位都是教育学士学位。

  • 标签: 教育学专业 学士学位 高考 升学指导 专业介绍
  • 简介:儿童教育教育的一个分支,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重要。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生活习惯、道德品质、智力发育、等方面进行教育,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要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教育学 儿童教育学 学校教育
  • 简介:当前教育处在踯躅不前的困境,首先表现在方法学方面。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成就而不断跃进。”没有方法学上的进步,我们的眼界就看得不远,只看到常规的、常态的、常识的事物。教育研究一般是采用实验、调查研究和统计的方法,对于促进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繁荣的新方法学,则显得迟钝无知,因而使教育处于困境中。

  • 标签: 教育学理论 现代自然科学 踯躅不前 闭户 一般系统论 创造性思维
  • 简介:世界上只有两大学科,一类是关于宇宙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的学问.文史哲的主体部分都是研究人的,教育是研究人的学问.教育有五公理,分别是潜在公理、能动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即入学五公理.

  • 标签: 人学 教育学
  • 简介:【摘要】:教育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们思想品格形成发展规律和人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是研究人类教育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下面我们主要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两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

  • 标签:
  • 简介:由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编,刘佛年教授主审,叶澜、丁证霖编写的《新编教育教程》已于1991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受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编写的一部供高等师范学校公共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是一部具有突破性、创造性的教育著作。捧读《教程》,十分欣喜。因为几十年来,我们所见到的教育,差不多“千书一面”,一个模式,问题很多,却不敢突破创新。编写出一本有特色有创见和更有科学性的《教育》,是几代教育

  • 标签: 教育学理论 公共教育学 教育科学 学校教育 《教程》 高等师范学校
  • 简介:《宏观教育实话》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田刚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集锦。书中揭示了现行教育只是学校教育,正面临微观困惑与宏观缺失的问题,以至于宏观教育问题的解决长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微观教育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教育的发展需要向宏观与微观两个向度推进,从而使宏观教育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关于宏观教育的研究逐步深入,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分野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的关键在于宏观教育研究者中的先锋人物率先组建团队,进行宏观教育学科研究、宏观教育课程建构及师资培训。

  • 标签: 宏观教育学 微观教育学 宏观教育层面 微观教育层面 学科课程建构
  • 简介:学前教育——孩提时代温暖的守护梦想阐述:我喜欢孩子,看到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就觉得世界的神奇与造物主的伟大,竟然有这些精灵般的儿童在周围。我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说说笑笑,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生活。我相信一位温柔善良的老师形象一定会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指引他们的人生道路。

  • 标签: 教育学 导航 学前教育 童年生活 人生道路 造物主
  • 简介:<正>《小学教育教程》是受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委托,由哈敬等一批长期从事中师教育教学有经验的教师编写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本书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中师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根据中师教育科的特点和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努力体现师范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教材强调突出基础理论和中师的层次特点。重视教育基本内容和最基础理论的教学,而不一味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脱离中师生实际的全面、深层阐述。教材突出实践性,强调面向小学教育实际,重视应用,重视教会学生

  • 标签: 小学教育学教程 师范教育 基础理论 中师生 教育学教学 基本内容
  • 简介:摘要对于教育地位问题,我国教育界对此对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教学专家认为教育目前正处于发展低谷,部分教育者认为教育处于贫乏发展的丰富时期,但这两种争论一致认为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本文基于教育地位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高中生提供借鉴。

  • 标签: 教育学 地位 高中生
  • 简介:<正>建国初期,苏联凯洛夫教育中译本在我国出版,流行甚广。全国师范院校还把它作为必读教材。当时又请苏联专家来华讲授教育,②所讲内容,基本上与凯洛夫教育相同。因此,这本书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有很大影响。由于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说和毛主席教育思想不够,又缺乏办理社会主义教育经验,以致在学校工作中产生不少错误。从1957年到1958年,毛主席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先后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方针,以及其他教育指示,为我国教育革命指明了方向。全国即掀起教育革命高潮,同时也开展了对凯洛夫教育的评论。

  • 标签: 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说 教育实践 教育革命 教育思想 教育工作者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德国批判教育产生,各批判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对批判有不同理解。虽然批判的教育主张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开启了教育的新视角,但是也很客易导致一种批判的意识形态。因而对批判应该加以分析、辨别和探讨,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批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应该是批判教育

  • 标签: 德国 批判教育学 述评 莫伦豪尔 布兰凯茨 沙勒
  • 简介:教育解释面临着人的主观性和价值选择、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教育现象的历史唯一性等限制因素,但教育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对复杂教育现象的解释力。在多元化的解释策略中,理论解释和事实解释仍是教育解释的主要策略。

  • 标签: 教育学 解释 限度
  • 简介:教育的变革行为是由教育者承担并在教育认识领域进行的,但教育的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认识行为。教育的变革的动因可以用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理论加以解释,即教育的变革应有其自身所面临的困境,此困境使人们觉察到某种威胁的到来,为了消除威胁,人们开始努力,变革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努力。教育的变革需要考虑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危机的普遍、共同的认知。其二,卓越变革者的出现。教育的变革是有界限和范围的,其界限是学科基本立场亦即追求永不退场;其范围主要集中在研究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教育变革所追求的效果,是要使教育在现实的意义上具有更好的形象和更强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变革必将触碰到思维的极限。当基本的东西不变时,教育的发展就是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发展,更深刻、更智慧会成为相对稳定的努力方向。

  • 标签: 教育学 教育学变革 研究的价值观 研究的思维方式